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申城青少年体育舞台更广阔
第A10版:青少年体育 2022-11-28
第十七届市运会汇聚周期发展成果——

申城青少年体育舞台更广阔

李一平/丁荣

“沪”动青春,“运”育未来。11月18日,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申城青少年赛场展青春风采、显健康活力!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体育了,学校体育多了,周末更多青少年走上运动场……回首2019年到2022年的市运会周期,属于上海青少年的体育舞台正变得越来越更广阔。繁星点点,汇聚成市运会赛场上的星光璀璨,赛场内外,处处折射出青少年体育的星辰大海。

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让假期充满动感;少儿体育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精英系列赛,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孩子;一个周期以来,上海小囡学体育、展示体育的舞台越来越宽广。传统体校改革焕新,青少年训练中心辐射周边;社会培养基地创新问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体教融合再上新台阶,上海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更趋完善。四年来,青少年体育已不再是“小体育”,而是申城千家万户都重视,政府、社会齐发力的“大体育”。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丁荣

体教融合释放新活力 “一条龙”体系以体育人

11月19日,在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田径比赛(青少年组)男子A组110米栏(低栏)决赛中,年仅16岁的小将陈圆将跑出13秒03,夺得了该项目的冠军,这一成绩打破了卡塔尔选手巴罗在2018年创造的13秒17的亚洲少年纪录。

2021年,上海市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上海推进体教融合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了完成市区两级学校体育“一条龙”布局,目前已形成了67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高中的市级“一条龙”及116所区级“一条龙”布局。陈圆将目前就读的闵行区七宝中学,就是其中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在这些“一条龙”布局学校内,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开展学校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培训,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水平和课余训练水平有效提升。这也将使得未来能有更多像陈圆将这样有天赋的小将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学训保障。

体教融合的“上海模式”还体现在青少年体育文化塑造上。近年来,上海体育局积极组织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钟天使、陶璐娜、吴敏霞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走进校园,通过榜样的力量,弘扬体育精神,推广体育文化,推动青少年体育项目在校园的普及与发展,锤炼学生顽强的性格和品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健康校园”氛围。

孩子学体育途径更多 运动伴随青少年成长

家住宝山区的市民李曦女士是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的忠实粉丝。从2019年第一次接触花样跳绳项目的夏令营到现在,她已经先后带着儿子参加了11次冬(夏)令营和周末营,体验了足球、田径、空手道等七个运动项目。通过体验,孩子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他的孩子选择了空手道作为主要学习的体育技能,开始进行训练,未来希望能够走上市运会的赛场。

为了让孩子学体育不再成为一件“难事儿”,上海坚持“敞开大门办青少年体育”,以市场培育、社会参与为核心,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加强第三方监管、构建发展平台和运营标准等方式让青少年体育培训成为公共服务,帮助更多青少年走进运动场,学会一到多项体育技能。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在2018年创办。2019年,新增体育课程配送板块成为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千家万户。2020年起,市体育局又结合双休双假,创新推出青少年体育周末营,让青少年在周末也能动起来,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掌握两三项运动技能。

创新服务项目,创造服务平台的同时,市体育局还注重引导行业发展的规范。目前,上海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的俱乐部、体育公司约四五百家,其中既有经过体育局前置审查,然后在民政部门备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有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体育公司。在“双减”背景下,市体育局会同市教委通过等级评定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及社会机构的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未来,市体育局还将通过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广泛推动文化宣传、创新设计课程内容等手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丰富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工作内涵,努力搭建更多更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和运动技能培训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拓宽培养渠道,多点布局百花齐放

今年,全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达到了51461人,相比2019年增长36.93%。同时,优秀的体育后备苗子也不断涌现,2019-2021年,上海青少年运动员获得全国青少年单项最高级别比赛金牌128枚、银牌116枚、铜牌113枚。四年间,全市各级各类二、三线运动队向一线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359人。

青少年运动员的人数增加、青少年赛事成绩向好,其实这都离不开上海市“三位一体”的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201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构建本市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向传统体校、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社会力量办训三个方面多元化发展。

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突破创新,首次评选“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推进创建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上海市青少年智力运动精英培训基地等,每年投入经费用于扶持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办训布局,为社会力量办训发展奠定良好组织基础。今年,上海市体育局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基地创建工作,一批又一批有志于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力量正在成为新生力量。在2021年的陕西全运会上,在第一次进全运会的攀岩项目中夺冠的14岁少年杨立豪、夺得马术金牌的沈沉达等一批年轻的后起之秀都是自社会力量办训走出。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普陀女足“一条龙”是上海体教融合的一个缩影。在之前的亚洲杯中国女足23人大名单中,唐佳丽、赵丽娜、杨莉娜、张馨四人都来自上海普陀女足。普陀女足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之路,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53人次,生动诠释了“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彰显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传统体校仍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东京奥运会上钟天使、姜冉馨、张灵、陈芋汐等四名上海籍冠军均由各级各类体校培养输送。目前,上海有市级体校三所,区级体校34所。2017—2020周期,共有20所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有九家是国家级重点基地。为了适应新时代,上海市也在积极探索体校改革。例如青浦区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等一些原本的“三集中”模式的少体校,目前也正在积极转型,通过与学校联办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体校育人的功能。

传统体校办训、学校体育“一条龙”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进一步拓宽了申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青少年体育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站在新征程上,上海市体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精神,强化体教融合发展思路,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全面改革,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贡献力量。

打造青少年赛事新体系 让孩子都有出彩的舞台

不论你的孩子是否熟悉相关体育项目,都可以找到适合他的参赛舞台。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青少年人人都有参赛出彩的舞台。

作为四年一届的上海市青少年体育最高级别赛事,本届市运会(青少年组)共设36个大项1060个小项,设项数创历届市运会设项之最,16个区代表团有19570名运动员报名参赛。

在非市运会年,上海同样有着完善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2020年,原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全面升级,并更名为“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作为面向高水平的青少年运动员的赛事,比赛采用分站累积赛制,与后备人才选拔相结合,旨在通过比赛平台培养更多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被称为上海市体育人才的“训练场”。上海市体育局还以分层竞赛为原则,打造面向零基础、重项目普及的上海市少儿体育联赛,以及面向有一定运动基础青少年参与的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让具备不同运动水平和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舞台。

除此“三大赛事体系”外,上海市体育局还大力打造青少年体育的品牌赛事,创办了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焕新了“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等传统赛事,这些赛事在办赛之余,更注重项目文化的宣传与氛围,在申城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独特的体育文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