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瑜涵带运动员一起站上领奖台
首次以一所学校的学生为班底组队参加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击剑比赛就有运动员站上领奖台,还获得了团体亚军,这样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上海杨浦双语学校。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国际课程班)为一体的大型民办学校,一家由著名教练创办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的推动下,携手演绎了一段体教融合的佳话。
本报记者 丁荣
冠军教练走进校园
地下空间打造击剑训练场
万惠萍曾是上海的优秀击剑运动员,获得过全国击剑锦标赛冠军。退役后,她成为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击剑教练,培养输送了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佩剑冠军李莉、亚洲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冠军袁萍、全国击剑锦标赛男子重剑冠军张成杰等优秀运动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冠军教练。退休后,万惠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换一种方式”为上海培养击剑运动后备人才。
当时,杨浦区体育局正在探索社会力量合作办训,向社会广发“英雄帖”,吸引优秀教练员、著名运动员、体育名人到杨浦区办训。感受到杨浦区体育局的开放与包容的万惠萍,就与丈夫、著名足球教练马良行一起在杨浦区开办了上海马良行体育俱乐部。
万惠萍合作办训的想法得到了杨浦体育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双方一拍即可,俱乐部成为了为杨浦区办训的社会力量,帮助杨浦培养花剑人才,填补了杨浦区在花剑项目布局方面的空白。
2018年,在杨浦区体育局、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的牵线搭桥下,上海马良行体育俱乐部走进了上海杨浦双语学校,为学校打造击剑特色项目。双方达成了“一年之约”,在一年时间内,学校充分发掘地下场地空间,在万惠萍团队的专业指导下,打造了标准化击剑训练馆,为学生提供了校内训练场地。
学校击剑特色班启动后,报名十分踊跃。在教练团队努力下,学校形成了普及班、提高班和校队的击剑项目梯队。其中,一些对击剑项目兴趣浓厚,希望不断提升的学子,在周末到上海马良行体育俱乐部参加精英班训练,并注册成为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的击剑运动员,代表杨浦区参加市级比赛。
亮剑十七届市运会
学生参赛收获自信与成长
在万惠萍教练团队的专业指导下,杨浦双语学校的击剑学子进步明显,有13名学生运动员代表杨浦区参加了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击剑比赛花剑项目的角逐。值得一提的是,代表杨浦区参加女子花剑D组比赛的四名运动员全部来自杨浦双语学校。
在女子花剑个人比赛中,杨浦双语学校小将乔瑜涵和施懿菲强势夺得D组女子花剑季军和第四名。其中,乔瑜涵成为了女子花剑D组的最大黑马。在第一场预赛中,她一度5比9落后于对手,但却以连胜5剑的“爆发式反击”战胜对手,引起了赛场的一阵轰动。这场比赛也激发了她的自信心,让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女子花剑个人第三名。
在第二天的女子花剑团体比赛前,乔瑜涵给队友们打气:“我昨天站上了领奖台,今天我带你们一起站上领奖台!”最终,杨浦双语学校的施懿菲、孙诗涵、乔瑜涵、丁思齐、余辰奕夺得D组女子花剑团体亚军。
在学习击剑前,乔瑜涵是一名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在参加击剑训练后,万惠萍经常开导她:“作为学生要以学习为主,用击剑带动学习,你喜欢击剑,就必须读好书!”在万惠萍的指导下,乔瑜涵不仅在十七届市运会上取得了佳绩,还收获了个人成长。她在市运会获得佳绩在学校被广为宣传,让她得到了班级同学的认可,进一步融入了班级,也提升了她对学习的信心。
除了在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取得佳绩之外,上海杨浦双语学校还有两名学生运动员通过击剑训练,成功被输送到了虹口击剑学校成为了二线运动员。面向新周期,学校将继续把击剑作为特色项目来开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
在上海杨浦双语学校副校长龚鸣看来,击剑项目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项目文化底蕴,还能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杨浦双语学校按照‘双语见长,文理并重,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践行‘五育并举’,培养会工作、会生活、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通过开展击剑特色项目,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突破了成长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