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夏莲在崇明基地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从中国走向国际的华裔乒乓球世界冠军倪夏莲,她还在续写自己的常青传奇。60岁的她正以明年的巴黎奥运会为目标,希望能以选手身份第六次登上奥运舞台。近日,趁着倪夏莲难得回上海“娘家”的机会,记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回“娘家”打卡崇明基地
练球后连夸“世界最棒”
在参加完WTT新乡冠军赛的第二天,倪夏莲就领着身兼丈夫与教练双重身份的汤米·丹尼尔森回了“娘家”。她上一次回家乡上海,已是近六年前的事了。返沪后,倪夏莲先是在市区住了几日,与一些多年未见的老友重聚,然后就转到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上海市乒乓球队现在的训练基地),过了几天两点一线(训练基地和基地门口的酒店)的“闭关”日子。
用倪夏莲的话来说,这趟崇明行有着重新认一认“娘家门”的意思。“我是从上海队走出来运动员,上海是我的家乡,上海队是我的‘娘家’。知道‘娘家’搬到新基地了,有机会肯定要来看一看的。”从在国内当运动员时亲历过的恒仁路200号、上海体育馆、梅陇体育训练基地,到后来回国探亲访友时去参观过的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再到此次的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这位世界乒坛的常青传奇可算是把“娘家门”认得一个不落了。
倪夏莲虽然生于申城,长于申城,但要说踏上崇明岛的土地,这却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聊起在崇明基地练球后的感觉,她给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上海队的这个基地我认为是世界上最棒的,真的非常好。训练方面,场地、教练、体能团队、科医团队等有全面的配套。生活方面,软硬件也是很到位的。”倪夏莲笑着跟记者说,崇明基地的条件不仅让她羡慕,应该也会让除中国以外的所有乒乓球选手都感到羡慕。
在“打卡”崇明基地并于此短暂练球的几日里,倪夏莲跟与她年岁相差甚远的上海队的队员们有了一些热身过招。有时候,她被队员们称呼为“倪阿姨”,还有些时候则是“倪老师”或者“倪奶奶”。“怎么称呼都没关系的,因为我就是他们奶奶辈的人。跟上海队的运动员们在一起,我觉得很开心,很亲切,也祝愿他们能打出更多的好成绩。”
豆苗糟鸡带不走
满满故乡情记心间
比倪夏莲年长四岁的汤米,他可是一位“夸夸能手”,在谈及太太与乒乓球运动、与中国、与卢森堡的多向关系时,他有着饱满的解读。“我会说她是中国和卢森堡之间一位重要的使者。在欧洲,大家都知道她来自中国。她的到来,不仅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到了卢森堡这个国家,同样也让卢森堡的乒乓球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用华人面孔讲中国故事,这是倪夏莲从以海外选手身份复出国际赛场后,便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如今已有三十余载。并且,越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赢得额外关注,她就越是在“有效传播”。“我在代表卢森堡打比赛,但我对自己的认同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一直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的故乡。”
一颗中国心,一段故乡情。此番,在相隔近六年后终于有机会回到上海,倪夏莲的心里自是感触颇多:数年未见的老友熟稔如故,未曾谋面的球迷热情相待,近乡情更好,心里暖融融。“我们回程的行李比来时更多了,大家太热情了,送特产送礼物,有时候真的是盛情难却。谢谢大家。”
倪夏莲说,每趟回国除了自个儿美滋滋外,嘴巴和胃也是必然要一道享福的。“这个季节正好有挺多时鲜蔬菜,像新鲜的豆苗和笋,我们在国外的时候都是很难吃到的。这次回来,我和汤米都大饱口福。另外,有朋友听说我爱吃糟鸡,就特地包装好了给我送过来。”倪夏莲说,像这样的特殊礼物,虽然她只能就地解决,没法带回卢森堡留存,但这份心意她一定会记于心间。
奥运选拔规则改变,放下得失心当“劳模”
此番短暂返沪,这其实是倪夏莲行程表上的“B计划”:由于没能获得WTT澳门冠军赛的名额,她才突然多出了一段假期。如今,60岁的她已重新出发,赴泰国参加WTT球星挑战赛曼谷站。
“奥运名额的选拔规则又发生了变化,总体来说,我想要再参加奥运会的难度变大了。不过,有机会肯定想要去挑战的。对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住健康状态,然后争取多参赛多拿积分,这样就还是可以去拼一拼巴黎奥运会。”倪夏莲的运动员生涯分为两个阶段,在1986年以世界冠军身份从中国队退役时,她才23岁,那会儿的乒乓球甚至还没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起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来,倪夏莲出国发展,成为了“海外兵团”中的一员,东京奥运会是她参加的第五届奥运会。
在谈到明年的巴黎奥运会时,倪夏莲表示自己已经心态放稳,做好了两手准备。“奥运会的门槛很高,按照我现在的状态和排名是有机会去争取名额的,但假如最后没有得到名额、无法参赛,那也没关系,乒乓球还是一样会给我带来快乐。我会加油的。”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常青选手,倪夏莲与丈夫兼教练的汤米已经商定好了接下去的参赛计划。在本周的WTT球星挑战赛曼谷站之后,她会返回欧洲先参加一场俱乐部赛,然后就是5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乒赛和6月的欧洲运动会,再往后,她还要去斯洛文尼亚、智利、巴西、巴拿马参赛。“有些地方,比如智利和巴拿马,由于路途较远,同时也担心水土不服,我之前一直没有去过,但现在要争取奥运积分和名额,所以今年就打算去了。”
倪夏莲的先生汤米,他年轻时是瑞典队的主力,夫妻俩当年也正是因为乒乓球而结缘。如今,倪夏莲是卢森堡队的队长和运动员,汤米则是该队主教练。当然,在常年相伴旅行参赛的过程中,他还总得一专多能,在理疗师、体能教练、营养师、心理辅导师、摄影摄像师等众多相关角色间反复串场。“两个人一起有帮有助,总是笑声和收获会更多一些。”倪夏莲分享道。
常青传奇缘何“超神”?
出国发展后,倪夏莲成了卢森堡的国宝级运动员,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她曾以该国代表团旗手身份登场。如今,60岁的常青传奇还在续写篇章,而她之所以能如此“超神”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还有必须要提到的一点——卢森堡乒乓后继乏人。
细算起来,如今的卢森堡乒乓球队其实就倪夏莲(队长和运动员)、她的女双搭档萨拉·纳特(运动员)和汤米(主教练)三人在搭伙过日子。“以前我也不会想到自己能坚持得这么久,但后面确实没人了。在卢森堡或者说在整个欧洲,愿意在竞技体育乒乓这条路上做尝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实际一点来讲,想要靠打乒乓球来收支平衡、养活自己,是有难度的。”
以比自己年轻了一大茬的女双搭档萨拉为例,倪夏莲道出了实际难处。“萨拉的世界排名稳定在第75位左右,再想往上冲有难度。她这样的情况,能争取到的参赛奖金有限,也不容易吸引到赞助商,如果不是来自于一个比较好的家庭,得到了父母的长期资助,她也很难坚持到现在。所以我们才会说,中国的乒乓球选手是很多同行羡慕的对象。”
定居卢森堡三十余载,倪夏莲在乒乓球赛场上为这个国家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纪录。中年时期,她在欧洲赛场上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存在,以至于有欧洲人曾送她一个称号:不可战胜的乒乓女王。往近里说,她和萨拉在2021年休斯敦世乒赛上获得的那枚铜牌,也是创造了卢森堡的纪录。
倪夏莲和卢森堡,在竞技体育的这条赛道上,他们保持着彼此需要、彼此成就的紧密关系,这也是常青传奇得以“超神”的一笔注脚。倪夏莲说,她还没有考虑过类似“等彻底退役后”这样的问题,“不过,我已经和乒乓球打了这么久的交道,并且依旧热爱它,所以我想就算哪天真的退役了,我也还是会留在这里,只是身份不再是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