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旅游、与生活的融合,正在不拘一格地发荣滋长。当不少人可能觉得“跟团游”形式已从中青年群体的旅游选项中愈发淡去时,徒步这一体育元素却为它打开了新市场。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既“野”又省心
徒步“跟团游”渐走红
在徒步旅行这件事上,有人天赋异禀可独闯天涯,也有人恨不能把路线上有多少级台阶等细碎信息都提前掌握,以评估自己是否能胜任。正是在市场细分、确有需求的情况下,几家专攻徒步“跟团游”的平台于近两年中崛起。
位于徐汇区凯旋路上的明申中心大厦,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上午7点不到,大厦停车场区域都会格外热闹。这是沪上一家徒步“跟团游”平台的常规集合上车点。在四五月间已两次参加这类徒步两日游团的杜远遐告诉记者,这类“跟团游”最吸引她的点是又“野”又省心。“我没多少运动能力和户外能力,在两三个月前是纯粹的徒步小白,既想去尝试山野间的徒步,又不想一不当心变成需要被救援的对象,报名这种徒步团就是最快捷省心的选择。”
难度星级、徒步距离、爬升高度、适宜年龄人群、沿途补给、路况特点、装备推荐、手机信号……在徒步“跟团游”的商品页面上,这些情况介绍属于标配。另外,每款旅游商品的历史评价和平台的线上客服,也有助于让潜在消费者更加心里有数。而等到旅行时全程跟团、负责为大家答疑解惑的领队则能提供现场保障。
徒步,是指有目的的在城市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走路锻炼。由于自带锻炼属性,所以与平日里的散步和普通旅行逛景点时的步频相比,徒步的运动强度会稍高一些。至于到底“硬核”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具体的旅行商品。
“有些徒步团会偏暴走一些,另外一些则偏休闲,既会走一些‘野路’让大家有徒步的体验感,也会跟当地的文化体验做结合。对像我这样的初级入门者来说,偏休闲的徒步旅行产品肯定会更适合一些。”在有过两次参团经验后,如今杜远遐在选择徒步商品时有了心得。“除了看标注的难度星级外,我觉得更直观的是看接受报名的年龄区间。两个商品,一个是把报名年龄的上限卡在45岁,另一个是60岁,那肯定是后者轻松啊。想‘野’一下又不想太累的,选这种就没错。”
业内人谈发展
慢一点稳一点才更好
拥有体育运动专业背景的沈艾伦,他担当徒步团领队已一年半,平时看新闻时他最头痛的是翻到那些“××进山徒步被困”的报道。“徒步旅游的这个行业还很新、很小众,不太经得住风雨考验。作为从业者,我们是既盼着行业好,又怕它发展太快变得失序。慢一点、稳一点才更好。”
对消费者来说,报团是“上保险”,而对徒步游平台和工作在第一线的领队来说,“安全第一”仍是一个需要维护的黄金信条。
“太传统景区化的路线,不容易吸引到消费者,但太‘野’的路线又会让增加安全风险,这需要平台去事先做大量功课然后科学选择和把握。另外,当一个科学的、合乎行业标准的团(旅行商品)上架后,最后来报名的那些人是否足够适合,这又是一个问题。初入门的人报了相对高阶的团,结果不仅自己累,团友也被影响,这都是发生过的事。还有就是天气因素那些。”有多少数量的专业行内人员,就去做多大的市场,在领队沈艾伦看来,这种平衡关系是能让该行业走得更远的重要因素。
5月末,气温渐高,在山野徒步的过程中,中暑、脱水等情况的发生概率会有所增加。另外,夏季多雨,无论人们是在山地徒步还是在相对平坦的地域徒步,遭遇雨水路滑的概率都会增加。所以专业人士提醒,在进入多雨时节前,刚入门的徒步爱好者可以再查看一下自己的装备,看是否要补缺。比如,在新入门者和初级爱好者中,不少人会穿着跑鞋或球鞋去徒步,在遇到天雨路滑的情况时,这些鞋的防滑性会弱于专业登山鞋。另外,像冲锋衣、软壳裤、登山包、登山杖这些基本装备也是徒步爱好者的标配。
山野徒步的对照组是城市徒步,在拥有更多城市配套便利设施的情况下,后者能为爱好者提供更方便、安全的展开条件。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徒步也受到了徒步爱好者群体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