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益唯
一场欧冠决赛,让沉寂已久的国际米兰主席张康阳再度引起关注。
2021年2月28日,中超冠军江苏(原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突然官宣停止运营。当时,苏宁正在准备出售国际米兰股权的消息也是铺天盖地。两年多后,苏宁不仅没有出售国米的股权,而且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中让国米活了下来。俱乐部员工人数甚至还有数倍的增长。《米兰体育报》记者在对张康阳的专访中非常赞赏地提及了,如今国米的营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化。
不可否认,这两年投资人张康阳和他的团队出人意料地拯救了国米。
那么,为何同样作为实际投资人的张康阳,却无法拯救苏宁用重金打造的江苏足球俱乐部呢?两年多前,江苏足球俱乐部和国际米兰都深陷财务危机,为何一个停止了营运,一个却走上了复兴之路?
其实,重读一下江苏足球俱乐部当年的停业公告,这个疑问就不难回答了。
江苏足球俱乐部在当年的停业公告中,很含蓄地将停业的原因归结为俱乐部无法实现“社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换言之,作为投资方,苏宁本来指望通过前几年的大投入把成绩搞好了,俱乐部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实现股权多样化,即“社会化”;俱乐部可以不受足协过于频繁的“新政”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独立稳定地运营,即“职业化”;俱乐部有可靠的造血机制,即“市场化”。但是,深陷财务危机的苏宁看不到实现这“三化”的可能,于是就停止了江苏足球俱乐部的营运。而苏宁能够通过坚持持续的投资帮助国米走出困境,恰恰是因为这“三化”在国米身上更容易实现。
张康阳救得了国米,却救不了苏宁。如此大的反差,最值得反思的不是张康阳,而是中国足球本身。中国足球需要真正实现“三化”,张康阳这样的投资人,才会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