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
中国女足小组没能出线,这是本来预料中的事情。在她们刚到澳大利亚,我就希望她们能够“在海边走走,看看袋鼠,抱抱考拉,换一种心情,去享受世界杯”。
虽然中国女足贵为亚洲冠军,但是与世界一线队有多少差距,不用比就应该清楚。
比赛结果意料之中,只是现实比想象更残酷,1比6。
2004年,中国女足参加雅典奥运会,第一场被德国队打了个0比8,赛后我碰到孙雯问她什么感受?她低着头说:“我只想哭。”
那时候中国女足目标是世界前四、前二,甚至争冠。还没感觉到自己与世界女足实际上已经拉开了距离,总结失败原因是“冒进”,只想力取对手。
19年过去了,我相信现在中国女足专家们不会再作这样的结论了,即使蒙住眼睛,也能感受到中国女足在世界赛场的地位,连理论上冒进和力争吃掉对手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王霜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我一直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练得比欧洲的那些球队更苦,付出得更多,但始终没有拿到想要的成绩?”第二句:“即使出线了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与英超的队伍、美国……这些强队是有差距的。”
我觉得王霜说得很好。中国女足与英格兰队和美国队的差距即使再球盲也看得清。
王霜的另一句话足够让我们沉思:为什么练得比别人苦,成绩反而不如人家呢?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我以为直指中国体育几十年一直存在的弊病。
想当年中国足球为了提高头球得分能力,就给头球得分加分;为了提高体能,来个一天跑一万米,跑不过也要走过一万米;为了让U23争脸,就让联赛硬上U23球员……
强调一天三练,看见足球队一天一练就认为太轻松。女足备战世界杯,一天一练肯定是通不过的,结果怎么样呢?是缺练吗?王霜说得切中要害。
这里不从运动训练和足球训练专项上去展开,举个例子,过去球队体能训练,有一个必须内容就是杠铃深蹲。这种训练看似练腿力,但练太多长出的都是足球专业所需的灵巧和爆发力用不上的“死肌肉”。
中国女足,也包括所有教练队员真该好好想一下:为什么练得那么苦,收获却不多?这样出线了又能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