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一平
日前,按照2023年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安排,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由市全民健身(足球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与《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保持衔接,立足“十四五”,展望2035年,落实国家要求,体现上海特色,满足群众需求。
家门口的健身设施如何布局、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如何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如何建立等群众关心的具体内容,本报特别采访了撰写《实施意见》的主要参与专家——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时期体育决策咨询专家曹可强,针对《实施意见》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意见》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领域最高层次的顶层制度设计文件
在遵循《意见》的精神,参考上海市实际情况以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实施意见》,确定了到2035年,本市全民健身公共体系的目标、原则、措施。
《实施意见》的推出,更加明确了政府的职能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市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强调了政府作为主导者的角色。同时,《实施意见》的制定也体现了上海市政府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实施意见》中,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即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2035年基本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且在2035年达到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7%左右,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35个,市民体质达标率98%左右。
这四个量化指标是依何而来,又有何意义?曹可强教授对此进行了解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这个数字是通过了前期调研,也是结合全国情况做出的一个结论。”作为超大型都市,上海的土地价格始终是寸土寸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一直是一大痛点。但实际上,近年来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经有了不小的增长。从数据上看,2020年底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35平方米,2021年底为2.43平方米,2022年底为2.51平方米,到2025年底预计将到达2.6平方米。
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这一量化指标,其实上海始终处于全国前列,从数据上来看,全国这项指标在2020年底时为37.2%,预计2025年将达到38.5%;上海则为2020年底的46%、2021年底的49%、2022年底的51。2035年预计将达到57%的这一数字,则是经过从过去十年增长趋势测算出的一个数字,其中也表达出了市委、市政府鼓励更多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
在《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这一说法,其实与《意见》中有一定的差别,《意见》特指为经过合法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而上海的《实施意见》则更多鼓励小型化、社区化的体育健身组织成为市民身边的健身好去处。按照相关数据,2020年上海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达到了29个,要在2035年达到35个应当不难。
最后一项量化指标是市民体质达标率,虽然上海在2020年底就达到了98.9%的数据,但这个指标存在一定的反复性,所以在《实施意见》中特别提出,还要做到优良率稳步提高。
除了四个目标性的量化指标外,《实施意见》还提出每平方千米拥有体育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左右,这项指标的意义在于以人口为导向,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心城区、五个新城、重点转型区域、人口相对集中的郊区城镇和规划保留保护村等区域合理倾斜。
曹可强介绍,《实施意见》提出,上海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全民健身模范城市,其中实现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重中之重。何为治理?与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不同,治理更加强调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在治理体系中,社会组织、政府、企业、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共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全民健身模范城市而努力。
从体育“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曹可强也分享了上海目前的优势与提升空间。硬件方面,上海由于土地珍贵的特性,拓宽增量较难,但盘活存量也许是一条好的出路。“除了公共的体育场馆资源外,其实上海还有大量的学校资源,机关、企业、营利性场馆的资源。”目前,上海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已经开始实施,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鼓励、推动机关、企业、营利性场馆的公益化开放。
而软件层面,上海市委、市政府重视体育服务,上海市体育局也是全国体育相关机关中的“全民健身排头兵”,着力构建“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氛围。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改革也是上海的特色之一,目前上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万2千多人,在与单项运动协会合作后,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化、年轻化。此外,上海的全民健身赛事丰富多彩,从市级的城市业余联赛,到区级的“约战普陀”“黄浦我来赛”等区级赛事IP,再到街镇、社区的社区健康运动会、社区体育联盟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赛事体系。
曹可强表示,《实施意见》向市民传达了鼓励体育健身的信息,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将在公共服务范围内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引导、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达到让老百姓全年龄段、全周期、24小时能找到健身场所、健身服务。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治理也离不开体育企业,希望体育企业能行使社会责任,提供途径,上海市委、市政府也会帮助各类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在未来体系构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角色,实现上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家建、大家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