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德国男篮夺得世界杯冠军,带队一路前进并荣膺MVP的是一位非裔球员,而他姓施罗德,一个标准的日耳曼人姓氏。这是20年前很难想象的场景,而它就这么真切地发生了。
跨入本世纪时,美国篮球的衰落已被人预言。“梦之队”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第一次踏入国际篮联的舞台,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强大,轻松统治了所有比赛。10年后,美国篮球逐渐失去了对冠军的渴望,无论是对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不会凑出梦幻般的最强阵容,总是带着一丝轻敌投入比赛。于是,2002年世锦赛和2004年奥运会,梦之队都输了。
天平的另一端,是已故的原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推行的全球化策略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国际球员在世纪之交时进入NBA,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联盟的主角,并将自己的光芒折射回本国,吸引更多的孩子投身篮球运动,为NBA提供更多的兵源与话题。与此同时,更多的球队拥有与NBA球员抗衡的经验与武器。“梦之队”就此从一个公认的头衔,变作自诩的称号。
这一起一落,是篮球与NBA的互相成就。尽管国际篮联的规则体系、战术思路与NBA存在不小的差异,但毕竟立足于同一项运动,而这项运动本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美国职业体育善于造梦,体育没有国界,梦想同样如此。如今,追梦的力量已经覆盖全球。
德国男篮登顶世界杯,依然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传统上,德国并非篮球强国,时至决赛前,德国队仍不是夺冠最大热门。四名NBA球员并不算多,核心施罗德也不算是一线明星,但德国人没有明显的短板,阵容齐整,个个能打。主教练赫伯特在总结夺冠经验时强调,德国队受益于通过俱乐部建立起的人才库,快速发展起来的德国乃至欧洲各级比赛体系加速了人才的成长。
即便是在全球化年代,一项市场化运动的进步诀窍并没有太多变化——基数够大的球员群体,并用合理的比赛机制加速球员成长,同时完成筛选。当然,这并非保证永远进步的法宝,德国足球同样不缺这两条,却又一次陷入低谷。但退步是暂时现象,有原料有加工厂,不愁没有产品,只是时间问题。也别忘了,将弗里克打下课的日本队,其进步秘诀亦是一样,唯一的不同在于,如果亚洲提供不了更优质的比赛平台,那么就把成品半成品球员统统送去欧洲改造升级。
至于那些多少年了始终在低水平晃悠,或是下坡路一走好几十年不见起色,一定是在这两点上做不到位。找到问题不难,改正却是世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