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在传承中接续奋斗 上海竞体人守初心创未来 用拼搏绘就青春最靓丽底色
第A10版:学青会 2023-11-17
首届学青会上海健儿收获成长——

用拼搏绘就青春最靓丽底色

丁荣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逐梦新时代,青春更精彩。11月15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本届学青会,上海市代表团用汗水书写青春,以拼搏收获成长,赛出成绩、赛出风格、赛出了当代上海青少年的风采,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体校转型·焕发新活力——

多个项目打破青年纪录

在公开组比赛中,上海射击运动员范馨仡、王若曦、金乃欣在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赛中打破亚洲青年纪录;自行车运动员张汇滨、何天涛、李震祥、吕能、金智恒、朱智轩、黄瑞厅分别在场地自行车男子团体追逐赛和团体竞速赛中打破全国青年纪录;上海运动员还在排球、击剑、体操等多个赛场争金夺银……在学青 会赛场挥洒汗水,逐梦青春,上海运动员用拼搏绘就青春最靓丽的底色。

以上这些运动员都来自于上海传统体校的培养输送。近年来,在上海市体育局指导下,各区体育部门积极开展 体校转型。前不久,上海首个区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杨浦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挂牌成立,杨浦少体校初步 完成了向青训中心的转型。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上海的新型体校正开始重新焕发活力,进一步担当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

体教融合·再上新台阶——

集体球类项目摘得桂冠

学青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体教融合成果的重要平台。

“体教融合”是上海20多年探索形成的一条体育人才培养通道。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开辟了一条“把优秀运动队办到学校里,让优秀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的育人路径。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后,上海在市区两级层面分别出台了深化体教融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学校体育“一条龙”布局方式,推动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这次学青会(公开组)女子足球U16组决赛中,上海1比0战胜江苏,获得了该组别冠军。这支U16的女足队伍由各区选拔组队,其中就有不少队员出自上海体教融合的典范——普陀女足。普陀女足“一条龙”是上海体教融合的一个缩影。普陀女足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之路,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53人次,生动诠释了“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的深刻内涵,彰显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在学青会排球女子U16组决赛中,上海黄浦以3比1赢下比赛,摘得金牌。黄浦区的女排项目形成了格致中学为龙头,格致初级中学为龙身,辐射周边多所小学的“一条龙”布局。学青会U16组的这支12人的冠军队伍里,有11名运动员都来自格致女排“一条龙”模式。

将体校与学校的资源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不仅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体育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社会办训·模式更多元——

攀岩马术赛场捷报频传

学青会(公开组)攀岩男子速度决赛中,14岁的上海小将赵一程夺冠。他是在攀岩俱乐部接触攀岩,并开始参加系统训练。在今年8月举行的2023年世界青年攀岩锦标赛中,赵一程夺得U16组男子速度赛冠军。

赵一程的成功,正是上海市体育局与社会力量联办优秀运动队的成果体现。2022年,为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市校联办、市企合办、协会共办等联办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上海市体育局制定了上海市体育局联办优秀运动队项目申报指南。19家优质的办训单位成为上海市优秀运动队联办单位,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上海攀岩运动完全依托于社会办训,形成了市场培训反哺竞训的良性循环。

上海马术队在学青会(公开组)马术赛场取得了3枚金牌、3枚铜牌的骄人战绩,给出了马术运动社会办训的“上海答卷”。在本届学青会的马术比赛中,上海市代表团参赛的36匹马,仅有一匹来自上海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2019年,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与市马术协会合作,组织上海地区马术项目管理工作者、教练员、裁判员、兽医等国内顶级专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俱乐部、教练员、竞赛的标准,实现了上海竞技马术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系统性优势。2018年,上海注册的青少年马术运动员是270人,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是670多人,马匹保有量在2018年是1000多匹,到2022年是3000多匹。

好的政策是社会力量办训快速发展的基石。目前,上海竞技体育与社会力量合作,已不仅限于社会俱乐部,而是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家庭,开放到社会的各领域。对待各类合作办训主体,上海市体育局坚持一视同仁、好中选优的原则,形成了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既保留竞争机制又凸显人才效益,在各类办训单位各显神通,为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增添新动力。

科技助力·塑造冠军模型——

人工智能扮演“新助教”

当前,上海正在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再上新台阶。在科技领域,“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当前的“大科学时代”,对于竞技体育来说,亦是如此。本届学青会,有一支强大的上海“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团队入驻各参赛队伍,为运动员全程保驾护航,成为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

在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市反兴奋剂中心)搭建起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在学青会上成为了教练员的“新助教”。叶晶龙是公开组上海黄浦区羽毛球队随队技战术统计分析人员。据他介绍:“依托局域网云技术,大数据管理平台满足各运动项目专项技战术视频的存储、管理、分析和演示等全方位的科研需求,对相关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战术特点进行个性化分析描述。”与此同时,“智慧运动EAT-FIT”等应用小程序,能够在手机端为教练员提供便捷式数据报告。

20年前,上海在全国最早提出搭建竞技体育复合型团队。2021年陕西全运会后,市体育局专门成立“训科医”专委会,形成训练为主体、科研为支撑、医务为保障的团队运行模式,如今已在上海一线运动队成为常态化配置。

这些参与学青会的运动员将在未来扛起上海竞技体育大旗。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训科医”一体化介入,建立科学规范的训练方法,是运动员、教练员成功的助手,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伤病的产生和发展,让运动员职业生涯寿命更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