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丽倩
一个佩戴在泳帽上的“安全钥匙”,能直接关联到游泳馆后台系统,为可能存在的溺水风险预警;一个手机上的小程序,能搜遍全网,为爱好者在十几秒内找到距离最近且可立即预订的羽毛球场地;一个智能评分系统,能通过图像捕捉和识别等手段,让线上体测和网络参赛变得更加自动化——“数字赋能体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已经来到更多普通市民身边。
“数字化不仅是一种终端产品和服务,而是全业务链条的战略升级。‘以用户为中心’是体育数字化的核心要义。”近日,在由上海体育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上海数字体育产业大会暨第三届上海体育产业产教融合发展峰会上,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海进行了相关主题的演讲。而在参与大会的现场观众里,则是既有与体育产业息息相关的从业者,也有已经品尝到“数字赋能体育”果实的普通市民。
让市民徐融感受较深的一个场景,是家附近一个升级改建后的社区体育公园:无需佩戴运动手环,使用者就能在健身步道的场边屏幕上看到速度、累计里程数、卡路里消耗量等实时数据;益智健身苑点里,可通过自助方式测出身体素质的各项基本数值,并得到运动建议;还有被安装在场地四周集心率测量、体温测量和紧急按钮于一体的智慧立柱等。
而对在申城经营着两处体育场馆的冯卫东来说,“数字赋能体育”的发展则是让他在商言商地获得了实惠。“在加装了自助出入、票务管理、智能更衣柜和全套智能灯控后,一方面是设施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客户的体验感也有了提高。在拥有了更加一体化的智慧运营后,科技与体育更加融合,不少客户都感觉获得了新的体育体验。”冯卫东由衷觉得,通过数字技术,体育场馆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便捷化的服务,如此也就能更好地去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喜好。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众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数字体育日益深入人们生活,已成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满足人民多样化健身需求的路径和重要渠道。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建设体育重点领域全产业链数据库,落实和完善体育产业政务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消费数字化的数据支撑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