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在日前接受冯潇霆采访时,武磊谈及了自己从西甲回归中超后的感觉,“我是去年夏天回来的,然后打中超,就感觉太轻松了。我在西班牙比赛很少的情况下,就天天训练。回来踢中超,我就感觉随便踢。”冯潇霆和武磊都承认中超的比赛节奏与质量不及欧洲,也由此引发武磊发出“现在我感觉也被同化了”的感慨。
这无疑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明白的现状。中国联赛的节奏慢、比赛质量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因此,职业化三十年以来,舆论不断呼吁球员应该走出去。但“同化论”还是刺激到了一些人。
有同行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武磊这段论述的不同看法。她认为,武磊水平下降的主因一是没有了留洋时的竞争压力;二是现在怎么样都可以出场,难免松懈;三是留洋时没奥斯卡这样等级的选手喂饼;第四条才轮到说中超整体水平问题。
列在第一、第二位的原因,让人看得哑然失笑。为什么留洋时竞争压力大,回归后就没有这份压力了?为什么武磊回到中超顶级俱乐部就是“怎么样都可以出场”的核心和宠儿?答案第四点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中超整体水平低,与西甲相差过于悬殊。
武磊能在一年里没有太多比赛机会,身体素质随着年龄渐长而逐步退化的不利情况下,回到中超依然拿得出外援级别的表现,正是因为他过去数年在西班牙所受的熏陶和积累,令他可以更从容地应对节奏更慢、比赛质量更低的中超。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在参加短跑比赛时,如果你被分入一个弱者组,即使感觉自己用尽全力,拔得头筹,最终成绩通常低于自己的正常水平;反之,只有被分入强者组,才是跑出PB的好机会——大部分人在学生时期的体育课或校运会上都体验过这样的经历,追赶比领跑更能激发出人类的潜能。
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并不能解决中国足球当下水平低下的问题。必须承认,中国联赛的水平与欧美的差距在被拉大,而非缩小。“金元足球”最辉煌的几年里,俱乐部通过引进高水平外援,中超似乎有了一些进步。但当这些发动机纷纷离开后,联赛比赛质量大幅度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球员们毫不松懈,每时每刻都使出吃奶的劲,一旦去到节奏更快的亚洲赛场,便如在学校煤渣地跑道上的我们一样,看到自己的成绩时大为失望。
“同化论”或许无法令人愉悦,但“皇帝的新衣”总要有人来点破。也正因此,“走出去”是现阶段中国足球想要提高的唯一路径,球员越早走出去,越早避免同化,成功的几率才越大。本以为这已经呼吁了几十年的建议不需反复老调重弹,但今日今时依然有业内人士将球员的主观能动性置于联赛土壤质量低劣之上,这才更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