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生存为上,足协向现实妥协了
第A03版:聚焦 2024-01-05

生存为上,足协向现实妥协了

——解读新赛季的三大新政 李冰

2024年进入第三天的时候,中国足协“上新”了。

3日上午,中国足协通过官方网站同时下了《2024赛季中超、中甲和中乙俱乐部球员转会注册有关事宜的通知》《中国足球协会男子职业联赛俱乐部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及股权转让规定(试行)的通知》以及《中国足球协会职业联赛俱乐部和球队名称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等三项通知,为即将拉开帷幕的2024赛季“定调”的同时,也让外界看到了“换帅”之后新的足协领导班子的“新意”。

是“搞搞新意思”还是“新瓶装旧酒”?中国足球能否在被球迷戏称为“新年三板斧”的三条新政的“加持”下,在2024年走出一条跟以往不同的新路?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冰

新政①:2024赛季,各俱乐部名称将继续实施中性名政策,但一线队和梯队允许球队冠名。

新政解读——

要补血,不要输血

用最简单的话对《中国足球协会职业联赛俱乐部和球队名称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进行概括,就是“俱乐部中性名保持不变,一线队和梯队可以冠名”。

对于中超中甲球队冠名的问题,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也进行了详细解释:“首先坚持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中性名),在此前提下,允许俱乐部在2024-2028赛季对所属球队冠名。冠名对象必须具有合法资质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冠名名称应为赞助商企业或品牌名称,不包含商品或服务类别、组织形式等,且符合《广告法》及行业管理相关要求。此外,俱乐部所属球队不得接受俱乐部股东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包括与其相似的汉字或词组)的冠名;不得接受博彩、烟草等赞助商的冠名。冠名内容应符合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战略,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性信息。一支球队仅可接受一个赞助商的冠名。不同俱乐部的球队不可被同一赞助商(包括其前十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冠名。”

从甲A时代到中超联赛开始使用中性名的这段时间里,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大多以投资企业的名称命名,这也是职业联赛“回馈”投资方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而由此同时带来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就是随着投资企业或者投资人的变更,俱乐部和球队的名称也如走马灯一般,不停地变化,包括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从未离开缺席过顶级联赛的“三驾马车”上海申花、山东泰山和北京国安也不例外。

与英超西甲很多球队自身具备造血功能不同,在职业足球联赛进入“中性名”时代之后,绝大多数中超、中甲球队只能靠背后的投资人或者母公司“输血”来维持,而且球队同样只能使用中性名称的规定,也直接堵死了其他想要跟中超中甲球队合作的企业的路,尤其是随着“金元足球”的迅速退潮,这条原本并不被重视的“来钱的道儿”显得更加重要。

从中国足协新推出的对于球队名称管理规定来看,无疑给了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一定的经营空间和自由度,同时也通过各项规定鼓励各队开发新的“补血”通道,杜绝重走单纯依靠投资方“输血”这条老路的可能性。

新政②:2024赛季,开放俱乐部异地转让。凡是想要异地转让,就必须得到转出、转入地的同意,以及足协的同意,并且五年内不允许再次转让,而能够满足这样的条件并不容易。

新政解读——

要迁移,不要流浪

从甲A时期的上海中远,到中超时代的陕西浐灞,再到后来的贵州人和跟北京人和,这支在2021赛季开始之前解散的球队的“迁居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浪者”的典型写照。

也正因为如此,从2017年开始,中国足协不再接受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异地转让申请,规定所有参加中超、中甲和中乙等职业联赛的俱乐部球队必须在注册地进行主场比赛,并且不能随意更换主场所在地,这个政策也被坚定地执行了七年时间,其间并未引起太大的争议。不过从中国足协这次推出的《中国足球协会男子职业足球俱乐部变更注册会员协会及股权转让规定(试行)》来看,在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和球队异地迁移以及股权变更等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具体包括有条件地接受异地迁移,取消新升级俱乐部在升级一年内不得进行重要股权转让的限制,适度放宽对转让方、受让方的资格审查要求,更好地适应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的要求。

在中国足协的相关规定中,职业足球俱乐部异地迁移是有前提条件和限制的:第一,俱乐部需要转入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会员协会的书面同意函;第二,转出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会员协会的书面同意函;第三,转入地地级市(含)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同意函。与此同时,在完成协会变更后,原则上五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变更注册会员协会。

可以肯定的是,重新放开职业足球俱乐部异地迁移,对于职业足球联赛的发展并非好事,但是结合中国足球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中国足协在这个时候进行这样的调整,应该也是一种妥协之后的无奈之举,相关足协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希望职业足球俱乐部能够相对稳定在一个城市,打造各级梯队并培养球迷群体和球迷文化:“这项政策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一些俱乐部的现实状况,使俱乐部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资源,让俱乐部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并没有得到职业足球圈广泛赞同的这次调整,以及这项新规当中类似“原则上”之类的模凌两可的规定,能否真正遏制住一些职业足球俱乐部“有奶便是娘”的逐利行为,防止或者减少“流浪队”的出现,恐怕就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新政③:2024赛季中超联赛的外援赛季可累计注册7人,比赛报名5人上场5人。中甲球队可注册4名外援,比赛报名3人上场3人。此外,各俱乐部新转入国内球员没有名额限制。

新政解读——

要接轨,不要脱轨

在中国足协《2024赛季中超、中甲和中乙俱乐部球员转会注册有关事宜的通知》中,正式明确了新赛季中超联赛外援政策将采取“7655”的模式,也就是全年可注册7人,冬窗可注册6人,每场可报名5人上场5人,中甲联赛则为“4333”,即全年可注册4人,冬窗可注册3人,每场可报名3人上场3人。

与此同时,2024赛季球员转会窗口开启和关闭的时间也正式确定,其中中超中甲俱乐部的冬窗将于1月4日开启,2月28日结束;夏窗则在6月17日开启,7月15日关闭。中乙俱乐部的冬窗从1月4日开放至3月8日,时间相对中超中甲略长,此举有助于那些未能在中超中甲得到工作机会的球员寻找下家。至于夏窗的开启和关闭时间,三级联赛则保持一致。

跟以往的外援政策相比,中超和中甲联赛都增加了一名可出场外援的名额,但全年总注册人数以及每场比赛的报名人数都没有发生变化。中国足协之所以在外援使用政策上进行这样的调整,出发点应该是与改制后的亚冠精英联赛“接轨”,每场比赛可以派五名外援上场,避免代表中超参加亚冠精英赛的中超球队在外援使用问题上吃亏。

事实上,中国足协在推出中超“5外援新政”之前,已经做过了相当多的调研,并且向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和相关部门以及人士进行过征询,虽然也有意见表示,更多的外援会挤占本土球员的上场机会甚至生存空间,但是从中国职业联赛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来看,“5外援新政”或许会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阵痛,但是随着更多高水平外援的加入,联赛会变得更具观赏性,中超球队的竞争力也能够得到提高,对于球市以及俱乐部的市场开发都会带来帮助,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倒逼”国内球员更快地提升自身实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上场比赛的机会。

在中国足协推出“5外援新政”之后,也有人担心中超甚至中甲一些球队是不是会就此进行新一轮的外援“扩军备战”,而且之前中国足协规定的“每年1000万美元”的外援薪资限额是否会随之进行调整,《通知》当中暂时也没有明确规定。对此,一位业内人士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现在绝大多数投资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不可能再像前些年那样疯狂烧钱了,俱乐部也基本都会选择理性消费,不再一味追求大牌,‘好用不贵’和‘性价比’才是王道。至于买外援会不会有‘超标’的烦恼,至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暂时还没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