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奥运会一战扬名后,在世锦赛经验值累加到第三届时,16岁的全红婵终于赢得了自己在10米台单人项目中的世锦赛首金。本周,游泳世锦赛正于多哈举行,在北京时间昨天结束的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436.25分夺冠,陈芋汐则是以8.45分的微弱差距获得亚军。巅峰双姝,再度辉映。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低开高走顺利夺冠
在中国跳水队的队内测试中,400分是如今女子10米台的“及格线”。所以,当全红婵在多哈世锦赛单人项目的预赛中仅跳出399.30的总分时,不少人对她此次的状态会有些担心。结果,全红婵却给大家表演了一出《低开高走夺冠记》。
预赛399.30分,半决赛405.30分,决赛436.25分,全红婵状态回升的背后,也体现了她赛场兴奋度的一路提升。对此,全红婵的教练组其实是有预期的,认为说如果她的兴奋度在半决赛中达到20分的话,那等到决赛时就可以调度到200分。
要不怎么说身边人最知情呢?果然,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从第一跳107B就开始领跑,并将优势保持到了最后。尤其是在之前曾数度失手的207C上,她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赢得了裁判四个10分的肯定。
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喜获金牌的全红婵也提到了兴奋度。“预赛选手多,自己没有活动开,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决赛在晚上进行,比较兴奋,调整得好。207C动作挺满意的,拿到世锦赛金牌很开心。”此次报名女子10米台项目的运动员数量较多,预赛人数达到46人,更长的轮次间等待时间对她的发挥多少有一点影响。
在全红婵赢得这枚世锦赛单人金牌后,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全红婵大满贯”的词条。其实正经来说,全红婵距离单人和双人项目的“跳水大满贯”都还有一步之遥。
“跳水大满贯”指的是一名运动员在奥运会、游泳世锦赛、跳水世界杯上都赢得过金牌。跳水世界杯每年都会举办多站分站赛和一站总决赛,能被计入“跳水大满贯”的其实是指总决赛冠军。目前,全红婵已赢得过奥运会的单人金牌,游泳世锦赛的单人和双人金牌,跳水世界杯总决赛的单人银牌和双人金牌,距离成就单人和双人项目的“跳水大满贯”都还有一步之遥。而对陈芋汐来说,她已达成双人项目的“跳水大满贯”,在单人项目上则还欠缺一枚奥运金牌。
在“两小只”的合力加持下,中国跳水队于女子10米台单人和双人项目上的实力空前强大。在此,也祝愿她们能继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创造新的纪录。
“两小只”都是宝贝 实力对决更造巅峰
在巴黎奥运周期至今的12场正式比赛中,18岁的陈芋汐和16岁的全红婵,她俩在10米台单人项目中的“双保险”率和双人项目中的夺冠率都是100%,且与他国选手相比,总能“赢在大气层”。“两名中国运动员的实力处在了另一个水平线上”,这不仅是跳水迷们常会提到的点,外国的选手和教练员们也会在聊天时这么夸人。
当女子10米台的冠军悬念仅限于全红婵、陈芋汐两人之间时,有时便有了“甜蜜的烦恼”。
在本场单人决赛前,全红婵和陈芋汐都有实现个人突破的机会。在上届福冈游泳世锦赛上,陈芋汐已经创造了女子10米台前无古人的三连冠赛会纪录,倘若此番能更进一步,那就是愈发惊人的四连冠。之于全红婵,虽然她在2021年之夏就成为了奥运会该项目的冠军,此前却一直无缘世锦赛单人金牌。
对中国跳水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最终她俩还是要在赛场上以实力和临场发挥来公平对决。巴黎奥运周期内,这两位顶级运动员在此役之前的正式比赛中已交手11次,陈芋汐以8胜3负占优。如今,这一记录则是被改写为了8胜4负。“决赛时自己的动作有些松散,没拿到金牌,不是特别满意。但预赛、半决赛、决赛都上了420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同时积累了一些调动状态的经验,让我找到接下来的努力方向。”陈芋汐在决赛后分享道。
多哈游泳世锦赛跳水项目的角逐,从2月2日持续到2月10日。此次,中国跳水队依旧派出了豪华阵容:在13名参赛运动员中,有12人是世界冠军,其中陈芋汐、全红婵、王宗源、谢思埸、张家齐、曹缘六人还是奥运冠军。名单中唯一的非世界冠军选手是未满14岁的黄建杰。
一起闯“天堑” 神话背后是绷带与汗水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冠军任茜说,自己没能坚持到东京奥运会,原因是“肯定想再跳一届,但现实打败了我”。这里说的“现实”,不仅有年少一代的涌现,更多还是所有跳水人都要经历的“发育天堑”。如今,陈芋汐和全红婵也正在闯关路上。
从去年九十月份的杭州亚运会到此番多哈游泳世锦赛,陈芋汐又长高了。如今她已长到1.6米,比总是如影随形且也在发育中的全红婵高出小半个头。比起之前发育最明显的两年,陈芋汐现在的情况处在比较可控的状态,但终归还是要去不断地适应。比如,身高上几厘米的变化投射到训练和参赛中,就需要加倍付出。
对于这道发育难题,陈芋汐曾做过专门说明。“随着自身的变化,技术动作也要有改变,需要自己去调节,还要去补足体能,这样才能支撑你去完成原本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身高、体重上去后,(去完成同样的动作)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了。”曾在东京奥运会上跳出466.20逆天高分的全红婵,她在近两年多时间里的状态波动,也绝非由于松懈,而是在铆足了劲对抗发育挑战。
合则天下无敌,分则争妍于伯仲之间。这两位年轻的奥运冠军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何谓协力同行,何谓良性竞争,何谓彼此成就。“我们是姐妹,是朋友,我们一起成长,彼此激励,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队的实力和魅力。”常常客串着“发言人”角色的陈芋汐如此说道。
梦之队也会“翻车” 热水袋和丢金牌成插曲
很多人印象里的中国跳水队是无比强大的,要不怎么能得名“梦之队”呢?实际上的中国跳水队,则是在每次出征参赛前都抱着找问题、补短板的一贯态度。事实证明,强如“梦之队”也不能完全豁免于意外,而尽快化意外为教训则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开赛至今,比赛场馆内的低室温和在非奥的男子一米板项目中的爆冷丢金,成了中国跳水队遇上的两大意外。
多哈的夏季有着著名的“魔鬼”高温天,而即便是在冬季,那里的热带沙漠性气候也仅会让人们觉得凉爽。不过,在中国跳水队抵达多哈、进入哈马德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后,他们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室温挑战。平时在北京的训练基地内,跳水馆的室内温度常年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而哈马德这处比赛场馆的室温仅在20摄氏度上下,场边浴池的水温也偏低。从适应场地开始,需要反复出水入水的运动员们就一直喊冷。
为了保持训练,队内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们一度采用接力的方式,提着桶往池边运热水,以便供运动员在出水后使用。另外,保温性更好的热水袋也被他们想到和用上了。据了解,用来运热水的水桶和热水袋都是队内工作人员在抵达多哈后加急采购的。
相较于去年福冈世锦赛,中国跳水队此次是有选择性地放弃了一些非奥运小项,在混合团体、女子一米板、混合双人三米板这三个项目中都没有报名。不过,郑九源在男子一米板的预赛和决赛中连续跳崩,最后仅获得第11名,这情况确实出人意料。这是中国跳水队自2007年起连续九届世锦赛垄断男子一米板冠军后的一次爆冷失手。
无论对郑九源还是对队伍来说,这都是一次警示。毕竟,此次游泳世锦赛之于他们最大的意义就是大赛练兵和奥运队内选拔。
之于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的参赛名额分配,此次多哈游泳世锦赛正是抢票最后一站。不过对中国跳水队来说,由于在去年福冈世锦赛上就已拿到满额席位,所以便没有这一层考虑了。他们的重点在别处——这是队内奥运阵容选拔的最后一站。根据中国游泳协会之前公布的巴黎奥运会选拔办法,跳水项目的选拔赛共设三站,分别是2023年全国跳水冠军赛、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和2024年多哈游泳世锦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