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
CBA对于比赛争议的处理方式,又一次引发了争议。
CBA官方近日发布通告称,本赛季CBA第三阶段赛事,赛后采访环节将只安排胜利一方的主教练接受采访,输球一方的主教练将不再在场边接受采访。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就在不久前,中国篮协相关人士还解释了裁判报告最近一年半来都没有公布的原因。CBA争议判罚的后续判定和处理,公不公正另说,至少透明度是较低的。
当时篮协还能够搬出国际篮联的标准来镇场子。但是,国际篮联管辖的更多的是赛会制的大赛,因此裁判的权威更需要得到保障;而NBA这样高度职业化的长期赛事,更需要维护和经营与俱乐部、球迷的关系,显然“透明化”更符合这一诉求。
如果说篮协之前的解释至少还能够自圆其说的话,“只有胜利方主教练才能在赛后接受现场采访”的规定,则是举世罕见,连国际篮联都很难为之背书。篮协此举的目的,和不公布裁判报告可谓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减少主教练赛后发表争议言论,但这是一个好方法吗?不见得。
一方面,赛后接受采访是主教练与球队和外界、球迷交流的重要渠道,人与人的沟通联结,是职业体育非常重要的功能。胜负带来的情感激荡和相关表达,是竞技体育很重要的魅力元素之一。球队输球,不允许负方主教练接受采访,有因噎废食之嫌。
另一方面,此举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有助于维护裁判的权威,但也会削弱外部的监督,而仅仅将提高裁判水平寄托在管理者身上并不现实。在缺乏外部监督和有效反馈的情况下,管理者自身是否有足够动力对此管理和提升,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此外,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压制质疑,大概率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今的主教练和球员,个个都有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无法在赛后接受采访,他们大可以把质疑通过这些个人渠道表达,反而更容易传播发酵,篮协也更鞭长莫及。相比起来,赛后接受采访反而可以提供一个缓冲。
篮协之前就推出了针对争议言论的处罚措施,希望对主教练和球员起到约束作用,但收效甚微。可见,要真正减少争议言论的出现,“堵”既不是一个“治本”的方法,甚至连“治标”都未必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