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到了2月底,2024赛季中超联赛也即将拉开帷幕。根据相关规则,中超的冬季转会窗口将在今天关闭,这几天也到了各支球队集中官宣的日子。和上个赛季相似的是,在“金元足球”浪潮已过的当下,中超大部分球队的赛季预算都十分有限。
特约记者 鹂歌
不得不探索“生存新赛道”
近日,中超联赛官方宣布,从2024赛季开始,“华润怡宝”取代“中国平安”成为了总冠名赞助商,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总算避免了“裸奔”的尴尬。但和联赛的命运不同,尽管中国足协最终开放了新赛季中超的“球队冠名权”,各家俱乐部也相继发布了招商公告,但中超16支球队的冠名情况却非常不乐观,目前只有河南队拥有了新的冠名赞助商“杜康”,其他15家中超俱乐部仍旧没有确定冠名赞助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球队连胸前广告的赞助商都没找到。
中超球队在广告收入上难以得到保证,尽管经历了股改,但仅靠投资人注资的财政模式依然是主流,相对应的赛季预算也就打了折扣。而反映到实际的就是,经历了一年的复苏之后,这个冬季转会窗里,中超球队的“购买力”依然不强,甚至都不如个别中甲球队。
秉承“能省则省,把钱用在刀刃上的”的信条,就连一些处于联赛争冠行列的球队都加入了“免签大军”行列,而在一些财政有困难的俱乐部,租借球员成了主流。即便产生转会费,价格也是非常低的,极具代表性的球队就包括上赛季创造主场不败的天津津门虎,他们在本次冬季转会中更换了五名外援,产生的转会费总计不超过70万欧元,其中三名外援甚至是免签,而身价230万欧元的意大利中锋孔帕尼奥,实际产生的转会费仅有12万欧元,不得不感叹这家俱乐部的“砍价功力”。
据悉,上个赛季的天津津门虎赛季总投入超过了1亿元,本赛季的俱乐部依然由天津市体育局进行托管,与滨海新区五大功能区的合作也依然在履行,这是球队能够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想要通过引援在短时间内实现实力提升依然不是这支球队的目标。主教练于根伟表示:“我们还是比较冷静的,津门虎不是一支准强队,而是一支中游球队,离‘准强队’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定义我觉得要准确。”这样的定位不仅是津门虎球队上下的一致理念,也基本能够使绝大多数的天津球迷满意。
像河南队、天津津门虎这样的中小俱乐部可以依托当地相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的扶持勉强维持生计,这是他们在探索一个全新的“生存赛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资本逐渐淡出对联赛运营和各支球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仅仅靠当地一些相关部门短期的扶持,是不足以提供长久发展的源动力的。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些国内企业正在面临复杂而困难的经营形势。同时,中国足球管理者的廉洁与否,从业者在场内外是否有积极的社会影响也是当下众多企业对中国足球的信心不足,对赞助球队驻足观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的隐患也存在于联赛之中。2023赛季中超240场比赛,共有476万观众现场观赛,场均上座人数19900人,直播观看量共计1.12亿次,点播观看共计2.7亿次,这些数据均列亚洲首位。尽管中超是中国足球最高水平的职业赛事,也是中国足球产业的核心资源,但实际的情况是:在中超联赛宣布与新的合作平台签约之后,中超的转播版权分销也成为了新的课题,动辄几百万元的转播费也让一些地方电视台选择了放弃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