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昨日在内蒙古落下帷幕。本届全冬会,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顽强拼搏和各备战单位不懈努力下,上海在同一届两度举办的全冬会上获得了6枚金牌、10枚银牌、8枚铜牌,共计24枚奖牌,参赛成绩、项目及人数实现新突破,申城冰雪运动健儿以实际行动践行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勇攀体育高峰,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营造了冰雪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上海打造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桥头堡奠定了基础。
实现成绩历史突破
弘扬上海城市精神
专题撰稿 特约记者 申倜
本届全冬会设公开组和青年组,其中公开组16个分项、116个小项;青年组10个分项、60个小项。上海共有79名运动员参加花样滑冰、单板滑雪、冰球、雪车、冰壶、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7个分项、30个小项的资格赛(含直接晋级决赛),共有43名运动员获得6个分项24个小项的全冬会参赛资格(含直接晋级决赛),运动员出线率为54.4%。另外,利用本届全冬会联合培养政策,上海与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冰雪强省进行运动员联合培养,在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速度滑冰等6个分项、27个小项上合作,30名运动员获得全冬会参赛资格。
上海自主培养的青年短道速滑队表现抢眼,10名运动员实现决赛全项目满额参赛,共获得了2枚银牌、2枚铜牌、2个第四名、3个第五名、2个第六名、3个第七名,奖牌总数位列该组别全国各省市第二名。与上海联合培养的黑龙江运动员蔡雪桐、张可欣分别获得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和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女子个人项目各一枚金牌,与上海联合培养的新疆四名运动员获得越野滑雪女子团体短距离项目一枚金牌。
竞技体育具有高社会关注度属性,运动员的一言一行将代表着年轻人的形象,对其他社会年轻人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如在女子1500米A组决赛中,短道速滑青年队张珈宁和吕婉钰摔出赛场,张珈宁摔倒后久久无法起身,但两人坚持完赛,分获第五名、第七名。随后,为继续参加当天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半决赛,两人选择由队医进行紧急冷喷治疗,带伤上阵,与队友合力闯进A组决赛,最终拿到了上海短道速滑项目第一块银牌。单板滑雪运动员高大礼在预赛时摔倒,脸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比赛,最终晋级决赛,为上海赢得滑雪项目第四名最好成绩。上海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的奋勇争先、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为年轻一代带来了正能量,彰显了青年一代健康阳光、积极进取的风采,充分彰显了上海城市精神,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
冰雪运动发展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市冰雪运动发展。2019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冰雪运动的实施意见》,营造了冰雪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丰富多元开放的办队模式,2022年,市体育局制定了《联办优秀运动队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代表团冰雪项目运动队全部由市体育局与市冰雪协会、国金体育、圣巴文化、雪酷体育、上海体育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单位联办。在冬季冰雪运动项目布局上,从上届全冬会参加3个大项4个分项比赛,在本周期内扩大到参加5个大项7个分项30个小项。
各备战单位立足于多出人才、利于项目发展、提高为国争光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办训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调动各界资源,形成合力。市冰雪协会与普陀区体育局、国金体育电闪磊鸣俱乐部共建短道速滑队,并与圣巴文化友好协作,共同打造上海短道速滑青年队,实现了短道速滑项目多枚奖牌的新突破。上海电机学院通过学校“特殊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原黑龙江冰上运动中心高级教练、原国家冰壶队队长王奉春,人才虹吸效应、人才资源集聚初见成效。雪酷体育俱乐部通过聘请原国家青年队教练、国家队退役运动员等冰雪运动健将,引进高水平滑雪运动员,同步重点培养上海本土滑雪运动员双管齐下,快速组建了上海第一支市级滑雪队,吸引大批青少年参与滑雪运动,为上海滑雪运动注入新能量。滑雪项目作为本周期新开展的冬季运动项目,初次参赛即获得七人全部晋级决赛的成绩,初步呈现了社会办训的成效。
鉴于城市地域、场地设施、梯队建设等条件,与北方冰雪强省相比,上海的冰雪项目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结合本届全冬会参赛情况,下阶段:一是要认真学习冰雪强省在项目发展、训练参赛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体制机制、项目布局、梯队建设、训练方法、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南方城市发展冰雪运动的新路子。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组建集训队伍,完善联合办训体系,打好2026年米兰冬奥会。二是将本届全冬会获得的项目发展基础充分转化为新周期的发展动力,积极整合本市场馆、院校、医疗等资源,加强支持高等院校申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冰雪运动人才,着力解决冰雪运动发展短板,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