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公布了2022-2025年“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带头人名单,全市共有11名“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带头人获评,这也是上海首次开展“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的申报评选。“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旨在发挥优秀教练员带头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教练员,带动全市青少年体育发展。两年时间过去,“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建设如何?又有何种新举措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练员?我们走访了11名“名教练”,听听他们培养年轻教练员的心得体会。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送教入校以点带面
“手球不像一些热门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比较小众的项目,招生是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在赵春花看来,首先要做好的是手球的推广工作,来的孩子多了,才能选拔优秀的运动员。
目前,赵春花的名教练工作室共有七名成员,其中教练员五人、科研人员一人、辅助人员一人。工作室的陈晓波、徐静是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主要负责招生、带训、比赛,而另外两名教练员王志祥和安蓉,则更多负责协助项目入校,启蒙招生和训练。通过工作室教练员团队的合作,目前手球运动已经普及进入了徐汇区的四所小学。赵春花和教练员们入校开展手球活动课,从手球普及中发掘优秀苗子,增加手球运动人群。近两年来,已经在求知小学、向阳育才小学等学校固定开展手球体育活动课,每周教练员送教入校的教学学时数约为16课时。
在此基础上,徐汇区还组织了小学间的手球比赛。2023年暑假期间,赵春花工作室组织举办了上海市小学生手球邀请赛,参赛的七支队伍中还包括外区的参赛小学,丰富的比赛也为队员提供了更多磨练技艺的机会。
推广普及工作日益成熟,让徐汇区的手球后备人才源源不断。目前,徐汇区的手球布点学校已经从原来的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增加到了四所小学、两所初中、一所高中的规模,体教融合“一条龙”的布局逐渐完善,招生质量也逐年提高。
追求质量 有限训练培养无限人才
和上海很多区的业余训练面临的情况相似,赵春花的手球队员们的日常训练也十分有限。“不少队员每周只有三天的训练时间,而且由于手球是团队项目,队员平常分散在各个学校难以开展合练,只有利用周末时间才能上几堂完整的训练课。”
既然时间十分有限,赵春花便开始考虑如何提高训练的质量,让队员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训练的效果。对此,赵春花为不同年龄段的队员设置了针对性不同的训练计划,例如二、三年级的队员以打基础为主,目的是练好基础动作和球感,尽量不去花时间在对抗训练和模拟比赛上。经过两三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四、五年级的高年级队员则是全身心投入技战术训练,提高比赛方面的竞技能力。
此外,赵春花会借助团队的训科医力量,依据队员的不同情况,为不同水平的队员制定训练计划,通过分层、分类的训练,进一步提高队员的训练效果。
由于赵春花自己是专业队的守门员出身,她格外看重守门员的培养。“和普通的进攻队员相比,守门员的训练方法、选材方法都完全不同,对年轻的教练员来说,我希望他们能同时掌握守门员的训练内容。”例如,守门员相比起控球的能力,会更看重心理素质、身体条件。同时,守门员也相当于队伍的“半边天”,有一个优秀的守门员,队伍很多情况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赵春花特别设立了相关课题,围绕守门员招生选材、基本动作联系、专业技术动作规范等方面进行研讨,并重点开展守门员专项训练,希望将守门员的训练方法搭建成完善的体系。
未来,赵春花希望能把手球运动带入更多的上海校园,将手球邀请赛进一步做大,让孩子们每年都有交流、学习的机会。
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巡礼⑦
赵春花
“夺冠千里马,问鼎春伯乐”、“花甲出鞘扫千军,万里长征闯雄关”,这是队员家长送给赵春花的两幅锦旗,是家长对她培养运动员的认可,也是赵春花作为一名基层手球教练员数十年如一日的真实写照。如今,徐汇区的手球运动在赵春花和其他教练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深深扎根基层,从一项“小众运动”走进了部分徐汇区中小学生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