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蒙德周边小镇上的旅馆
多特蒙德的火车站还老样子
“没有零钱?选择用APP停车”
暮霭中的科隆体院运动场
杜塞尔多夫的国王大街
东体特派记者 林龙
早年在德国长期生活过的中国人都清楚,德国社会的变化非常缓慢。父亲1986年去联邦德国考察,他所描述的“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种丰富的物资条件”,在我2001年去德国的时候,一如往昔,甚至火车座椅都和1986年一样。而当时一个浙江大学到德国进修的老师Frau Dai也曾说过,德国的物价和她上一次来留学的90年代中期相比,几无变化。
2004欧洲杯、2006世界杯和2008欧洲杯连续三届欧洲杯世界杯大赛,在德国都感受到“时光的停滞”。甚至,2017年再去德国旅游,也似乎只是高速公路上改建或维修的路段增多了,以及外籍劳工的来源正多样化。而这一次再来德国,变化终于肉眼可见,即便大多数情况也依然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样子。2024年的德国,正在变与不变的交替中走向新的时代。
啤酒依然凛冽,早餐依旧丰盛,加油站的厕所依然收费。德国人的好客和礼貌都没变。路上步行时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一声“Hallo”往往必不可少。旅馆或餐厅结账时,几个来回的“祝你……”和“也祝你”、“谢谢”和“不客气”依然纠缠不清。但,英语的使用增多了。中国面孔中,国内来出差的明显增多。由非洲或中东难民转为当地劳工的比例上升了,慕尼黑尤为明显。难得坐一次公交车,想问问非裔的司机大哥我的记者证是否确认可免费乘坐,他一脸茫然,或事不关己——车票你爱买不买。
最大的变化还是坐地铁的感受。地铁设施没变,节奏没变,但坐地铁的人变了——不是指人种比例,虽然外国面孔也确实增多,但这不是重点。以前的印象、包括很多鸡汤文都提到过,大多数德国人在坐地铁时都很安静地看书。但现在,和国内并无二致,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也不例外。原因很简单,一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年发展让网络信号在地铁里终于畅通无阻,看手机的技术障碍没有了;二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在各国并无本质区别。当足够多且足够新的资讯能够填补你所有的碎片时间,谁还会“装模作样”地在地铁里看书或看报?对的,虽然现在德国小卖部里的报纸都还在,但相信他们步中国纸媒式微的后尘,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也有例外。我在慕尼黑坐地铁U6去玛利亚广场的路上,看到一位小哥在用电子笔记本算一道数学或物理题。小哥应该是学习刻苦的大学生,但也可能是太贪玩而不得不在路上补做作业。他也有智能手机,而且性能不差,看他中途接过一个电话,但电话打完了就继续在电子笔记本上演算,算了好几遍都是错的,然后擦掉重来,看着像几何,因为他用手画了三角形和圆。坐我对面的大哥则一路都在看电子书。对的,以前的纸质书看来已完全退出了地铁的历史舞台,来德国这几天都没有看到过,但这哥们以一己之力捍卫着德国人爱好阅读的传统。虽然从纸质书变成电子书,但不过是“传统为体,技术为用”。
呼啸向前的地铁如一往无前的历史进程。随之而起的滚滚红尘中,这老小一对哥们是坚守德国人优良传统的清流。但在技术进步的时代大潮面前,这股清流又能坚持多久?一次在停车场购买停车票时,突然发现也可以用APP缴费。虽然这在中国早已习惯,但来到德国还是更喜欢那种投硬币的方式。再过几年来德国,不知是否还能再用硬币来停车了。
另一个留下深刻印象的变化是,从慕尼黑一路向北开时,会不时在路边发现大片的太阳能光伏板。虽然不如中国西部动辄上百平方公里的壮观,最大面积目测不过几万平方米,但在德国看到这些足以让我震撼。德国工业发达,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就不高,所以乡村大片的田野往往就只有绿草,飞机上看过去,以及开车上高速时一路看过去,美轮美奂。如今新能源的理念能让德国人“放弃”美景,着实不易。不过,我也就在从慕尼黑到英戈尔施塔特的路上看到过,而且太阳能板下面的草有些偏黄,看样子质量不高,真正代表德国乡村之美的草皮,大多数还继续沐浴在欧罗巴的阳光和雨露之中。但,这个趋势已然开始,只会加速发展,正如德国的民族性。
德国社会的变化之所以缓慢,与德国人的保守不无关系。但除了保守,德国人还有严谨的优点。因为保守而难以改变,而严谨则让德国人可充分论证改变的必要性。一旦做出改变的决定,德国人也会毫不犹豫去完成它且义无反顾。德国足球,每一次达到巅峰后的低迷,似乎与保守有关。而每次跌入谷底后的复兴之路,也正体现出了德国人接受改变后的坚决与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