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创造了赛会历史上的一些“第一次”,比如,参赛运动员的男女比例首度持平;又比如,奥运会马拉松项目第一次向普通人打开了大门。来自全世界的40048位大众跑者,他们正准备向具有空前纪念意义的奥运赛道和完赛奖牌发起挑战,据了解,其中的中国跑者和华裔选手加起来至少超过150人。在抵达巴黎后,记者采访到了更多他们参与奥运会的故事。
上马精英站上奥运起跑线
巴黎奥运会马拉松项目的精英组和大众组路线相同,但比赛时间错开。男子精英组的起跑时间为8月10日(巴黎时间)上午8点,女子精英组的起跑时间为8月11日(巴黎时间)上午8点。重点来了,马拉松大众组的比赛将是夜赛,全马起跑时间为8月10日(巴黎时间)晚上9点。
如何才能成为幸运的1/40048?对绝大部分生活在法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大众跑者来说,用运动量来换取赛事对口平台的积分,待分数达标后得到进入名额抽签池的机会,这是最主要的一个途径。从上海到巴黎参赛的陈晓韵,她就是这样一位能力与运气兼具的奥运会大众组选手。
1896年首届奥运会举办时,马拉松便是竞赛项目,不过直到此次巴黎奥运会,马拉松项目才首度向普通跑者打开了大门。从设项来说,大众组的比赛细分为10公里和全程马拉松。不过对陈晓韵而言,她的目标似乎从来都只有一个——瞄准全程马拉松,努力!
“2021年,从知道要靠积分去争取抽签机会的那天起,我的目标就是奥运全马。但要在两年里拿够10万积分,这件事其实很有难度。”现年50岁的陈晓韵,她是一位有实力的大众跑者,全马PB(个人最好成绩)3小时14分53秒,不仅是上海马拉松的直通常客,还是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会长。“我不以跑步为生,但一直都是严肃跑者,会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每周都有训练计划,会定期对身体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连陈晓韵都直言不容易的积分标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跑者须在2023年年底前,通过游泳、跑步、骑行、徒步等不同的运动方式,在指定平台上兑换运动积分,待积分超过10万分后可以进入奥运名额的抽签池。一样的距离,不同运动方式的积分转化率也不同。以一公里为例,走路可获得五个积分,跑步可获得10个积分,骑车2.5个积分,游泳40个积分,滑雪五个积分。“如果只靠跑步去拿10万积分,等于我每个月的跑量得在450公里左右,每周大概要跑100公里。”
为了拼积分,陈晓韵开玩笑说自己成了一个锱铢必较的人。“哪怕在家门口散步,我都不忘开手表计数,零敲碎打也是积分啊。”她记得挺清楚,在计分截止前一个多月,自己在743479名注册跑者中位列第22454名。“因为平台还会不定期地推一些积分奖励活动,只要看到、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参与,所以最后积分超过了14万分。”
进入奥运名额抽签池后,接下去的事儿就得看运气了。事实证明,陈晓韵是个好运道的人。“大概今年1月底,我收到了中签10公里的电子邮件,但它从不是我的目标,所以我没有在48小时内按要求回复确认,等于直接放弃了。等到3月7日晚上,我又收到一封组委会邮件,说全马中签了。太棒了,梦想成真。”
巴黎熊猫跑团 热情当好“东道主”
巴黎奥组委并未就马拉松大众选手的具体构成给出数据,记者之所以会提到“中国跑者和华裔选手加起来至少超过150人”,这其实是个民间数据,而来源就是由巴黎熊猫跑团骨干成员牵头创建的一个奥运主题聊天群。
巴黎熊猫跑团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运动社团,发展至今已有12年历史。该跑团团长牟文殊(跑圈人称“温叔”)和跑团骨干尤斐然(网名“漆园”),他俩是记者在此次奥运采访中认识的新朋友。“我们跑团目前的活跃成员有20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的参赛和抽签,其中多少也占点主场便利吧,最终有十多位成员幸运地成了奥运大众选手。”牟文殊说,无论是全球华人圈的传统,还是跑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都想借此机会略尽绵力。
为了资讯共享、互帮互助和同庆盛事,一个名为“2024奥运马拉松”的聊天群应运而生。既是聊天群的管理员之一,又是拿到了参赛名额的幸运跑者,尤斐然在群里的活跃度可想而知。“对并不生活在巴黎的选手来说,在起(终)点交通、赛事路线、沿途难点、竞赛组织等方面,他们肯定有许许多多想了解的细节。我们这些本地跑者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及时传递有效信息。”
奥运会第一次设立马拉松大众组(无先例可循),赛事被安排为较少见的夜赛,外加赛道累计爬升436米、累计下降438米、最大坡度达13.5%的“魔鬼”设置,在这些客观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无怪乎聊天群里会出现“十万个为什么”了。
尤斐然坦言,哪怕是巴黎本地的选手,他们也是摸着石子过河。“7月10日那晚,官方更新信息说会在7月27日那天组织一次探路跑。我很快把消息截图贴在了群里。”尤斐然说自己这么做,一方面是提醒本地有条件报名的跑者别错过探路机会,另一方面也是跟大家预告之后肯定会有更详细的攻略出现,有助选手们的赛前心理放松。
以往,每年举办的巴黎马拉松是熊猫跑团与全球华人跑者最大的交流舞台,如今,随着奥运会的来到,这五湖四海相聚一堂的场面无疑更盛大了。“马拉松项目是在巴黎奥运会的最后两天进行,所以有些事我们还在计划,比如跑团会不会组织拉拉队,赛前会不会有欢迎聚餐、大合影等。这么难得的奥运机会,我们肯定是想一尽地主之谊的。”牟文殊“剧透”道。
夜赛避高温,赛道起伏落差赶上小型越野
上海跑者陈晓韵,这回参赛她打算穿一件朋友送的中国田径队训练服。“记得有一年参加波士顿马拉松,在跑得最艰难时,赛道边的观众大概是看到我戴着顶有中国标志的帽子,就喊‘China go’给我加油。这次奥运路线比较有挑战性,我也想穿中国队队服给自己鼓鼓劲。”在法读书、工作已10年的韦妤,她在马拉松和越野跑上都有经验,看过奥运路线数据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这起伏落差赶上小型越野了”。
奥运历史上首批马拉松项目大众选手,在创造这具有超级纪念意义的“第一次”前,在参赛相关事宜上,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呢?显然,赛道难度首当其冲。
放眼全球,大部分马拉松赛事的全马关门时间在6小时至6小时15分钟之间,而这回巴黎奥运会的设定是晚上9点起跑,终点在次日凌晨4点30分关门。尺度看似宽松的背后,其实是路线难度实在不同寻常,必须特事特办。夜赛有助避开高温强晒,但对大部分跑者来说,夜赛经验难得,还需额外适应。巴黎奥组委发出提醒:“这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夜晚,最好提前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做好准备。”
比起夜间环境,奥运全马路线更具挑战性的当然就是起伏升降。在这条42.195公里的路线上,赛道累计爬升436米,累计下降438米,最大坡度达13.5%。上坡路段会让选手们损失速度,下坡路段则更加考验他们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都是硬茬。在认清挑战难度后,不少大众选手都表示,能赶在关门前过终点、拿到完赛奖牌就是最大的胜利。
由于奥运会马拉松项目大众组的比赛没有先例可循,且无报名费一说(全世界的马拉松赛基本都设报名费),所以获得名额的选手们曾一度担心是否会颁发完赛奖牌。“毕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所以大家都很期待能有一个可以纪念这段经历的物件。”好几位参赛选手都跟记者提到过类似的话。而随着大众组奖牌设计在6月的公布,大伙儿的注意力就火速转到了安全完赛和关门时间上。
根据官方数据,在此次成功获得大众组全程马拉松名额的选手中,年纪最大的85岁,年纪最小的20岁,他们中72%的人有过至少一次参加马拉松赛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