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润宇
不是两个人,也不是四个人的网球比赛,该怎么打?
根据国际网球联合会(ITF)的新规则,明年1月1日起,“场外指导”将被引入所有级别的国际网球赛事,前期试行赛事包括大满贯。在这之前,根据ITF规则第30条,这是禁止行为。
根据新规,球员可以接受场外指导,团体赛中接受队长指导,能够“见缝插针”的指导时间包括换边、分与分和盘间休息等,指导方式可以是口头或手势,且必须有序、简短、低调。不过,每项赛事的主办方将有最终决定权。
不论怎么实行,核心在于场外指导,这在网坛向来是充满争议的一个话题。争议点不仅在于指导引发的公平性问题,更在于牵扯的利益方太多:球员、教练、需要控场的主裁等,每一方的利益诉求都可能有所不同。
虽然根据ITF的说法,利益各方大多都表示了支持,但也有不买账的:沙波瓦洛夫和弗里茨两位球员认为,这完全改变了网球“独自上场”的核心和美感。
只能说,在争议话题面前,没人绝对有理,也没人绝对没理。场外指导或许对教练来说,能够帮弟子更快调整状态、让比赛更好看,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裁判可以更专注于比赛进程,而不是还要“千里眼顺风耳”式地关注是否有人在悄悄接受场外指导。
但到了球员层面,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就是弗里茨和沙波瓦洛夫所说的,网球不再是两个人的单打、四个人的双打,而是八个人、10个人的比赛。独自上场,也是网球有别于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最核心的特点。
另一方面,不同级别球员的团队不同,一旦这些球员隔网相对,靠的到底是个人还是团队实力?世界第一名和第一百名,团队配置肯定有所区别,这时候拼的是什么?一场潜在的冷门,会否因为场外指导,破坏了以下克上的刺激?再加上体育本身的不可预测性,场外指导会不会把网球变成了“拼教练”的舞台?
场外指导能被接受的前提,是体育的核心公平。戴维斯杯等团体赛,球员接受队长的指导且没引发争议,在于能指导的人仅有每支队伍指派的队长,没人吃亏。但一旦到了巡回赛、大满贯,球员对自己团队有发言权时,或许情况又不一样。
场外指导的好与坏,本质上是两种思维的碰撞:坚守网球独有美感的传统,和坚持比赛观赏性第一的现代。这种碰撞,难免会擦出火花,但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不能把公平的核心抛之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