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超 摄
3月4日,阵阵乌云笼罩着常州,仿佛预示着上海女排即将遭遇的阴霾。2024-2025中国女排超级联赛总决赛第二回合较量,上海光明优倍女排以1比3不敌江苏中天钢铁女排,在三场两胜制的总决赛中以0比2落败,目睹江苏女排捧起联赛冠军奖杯。
自2022年以来,上海女排连续三年挺进总决赛的舞台,每一次都满怀希望,却次次铩羽而归,循环往复的过程似乎成了她们难以摆脱的宿命。竞技体育永恒的旋律是“胜者为王”,鲜花、掌声、赞美属于胜利者,而失败者则只能吞下嘲讽、谩骂与泪水。可以想象到,本场比赛过后网络上针对上海女排的刺眼词汇又将出现——“千年老二”,这个标签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刺痛着姑娘们的心。
但对那些从赛季初就密切关注上海女排动向的球迷来说,他们绝不会过分苛责队伍。因为在这个跌宕起伏的赛季里,上海女排征程像极了一部体育史诗:从高光到低谷,从绝地反击到功亏一篑,戏剧化过程折射出竞技体育的残酷与魅力。
本版撰稿 特派记者 程超 发自常州
赛季初的短暂甜蜜
故事开篇总是带着美好的愿景。去年,上海女排斥资引入俄罗斯强力主攻费多罗夫采娃与巴西接应泰纳拉,组成了“双外援边攻”组合,辅以国手高意、仲慧、许晓婷等本土球员,构建了一支纸面实力堪称联赛顶级的阵容。
常规赛的进程印证了外援价值。上海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天津女排和江苏女排,末轮前早早锁定A级头名位置。这一阶段上海女排技战术风格进行了重构:放弃传统的快速多变,转而打造单核心。“单核驱动”模式,在当时看来为队伍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胜利能掩盖一切潜在风险,过度依靠单个球员为上海队后续戏剧性转折埋下伏笔。正如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逃不过命运的戏弄,上海女排甜蜜时光并未持续太久。
去年年底,就在球迷们期待着上海女排能够继续高歌猛进的时候,费多罗夫采娃却突然单方面宣布离队。她的不告而别彻底打乱了球队的部署,这一变故被外界形象地形容为:“盖房子刚打好地基,突然被抽走承重墙。”上海队如同一只泄了气的排球,肉眼可见地萎缩下去。更为关键的是,当时排超联赛第二赛段的转会窗口已经关闭,一时间球队连备选方案都没有,只能被迫接受这一现实。
失去强力外援 拼尽最后一颗子弹
失去强力外援的上海队攻防体系陷入崩塌,成绩下滑是具象化的表现,更在无形中触动了全队上下内心深处的敏感神经,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二传许晓婷是球队进攻的组织者,赛季初她与“超级大腿”从最初的互不信任,到逐渐建立起难能可贵的默契,一路走来可谓步步维艰。因为对方是超一流球员,打得好的时候人们会归功于她个人能力突出,而迟迟不下球时外界会苛责许晓婷传球不够精准,导致外援能力发挥不出来。面对这样的舆论,要说许晓婷心中没有丝毫压力,显然是不可能的。当许晓婷好不容易建立起传球自信时,那位关键外援却因故仓促离队,这无疑又给她带来了全新的难题:在关键时刻,那些困难球她该传给谁?如何有效地调动起其他攻手的状态,让球队的整体进攻重新焕发生机?那段时间里,原本爱笑的许晓婷眉宇间时常透露出几分忧愁。“外援走后确实是我们最困难的阶段,球队整体风格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想为队伍做贡献,但又有种有力使不出来的感觉。”许晓婷回忆道,赛程匆忙导致队员来不及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大家都咬着牙往前走,想通过比赛把自己沉浸在其中。”
队长仲慧前几个赛季一直担任上海女排进攻核心,能力更强的外援来到队伍后,她面临着心理落差、重新定位、职责转型等诸多问题。最为显性的是,大力跳发是她重要的得分手段,但随着两名同样擅长跳发球的外援加入,为了优化球队战术布局,增强发球环节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仲慧“被迫”做出了调整,开始尝试并逐渐掌握跳飘发球技术。在竞技体育中,每一名运动员内心都蕴藏着或多或少的“狼性”——那是一种对胜利的渴望,对挑战的无畏,以及对自我极限的不断探索。“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地,在仲慧的世界里一个不愿为主力位置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也难以称得上真正热爱这项运动。“我也知道自己和外援在实力上存在差距,但自己不想放弃自己,只要有一丝机会,我都愿意坚持下去。”走进仲慧的内心世界并非易事,崎岖的职业生涯让她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看似坚强的外表下实则有颗脆弱心。她坦言:“这个赛季成长最多的是心态,说实话到了我现在的年纪,还能继续打几年球真不好说,但能够在低谷期坚持下去我觉得是一种成长。”
副攻高意、薛翼枝,主攻欧阳茜茜,自由人王唯漪等队员同样面临着短暂阵痛。严格意义上说,这批1995至1998年出生的运动员正步入职业生涯后半段。以全运会作为节点,她们中的不少人将本赛季视为联赛告别战。拼尽最后一颗子弹,撑起上海女排的荣耀,成为她们的使命和责任。
在有人选择离开的同时,也有人在坚守中彰显了价值。上海女排主力阵容中唯一没有总决赛经历的泰纳拉,再过几天即将迎来25岁生日。本赛季是她第一次离开巴西出国打球,异国他乡的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她在初来乍到时感到有些自卑和迷茫。泰纳拉习惯于使用葡萄牙语交流,英语并不流利,这使得她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往往选择“逃避”。然而,当核心外援离开后,球队进攻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她的肩上。在泰纳拉最艰难的时刻,家人的支持成为了她最坚实的后盾。联赛后半段,泰纳拉家人来到上海陪伴她生活,感受到家的温暖后,泰纳拉在球场上迎来了爆发。稍显遗憾的是,下赛季泰纳拉将回到巴西联赛。不过回顾这一年的表现,她值得被上海球迷铭记在心。
断臂求生未能上演奇迹
少一名外援的上海女排,如同被迫摘除机械心脏的赛博格,必须重新激活本土器官的功能。主教练王之腾应对策略是:重回拾起上海女排传统的小快灵特点,打回整体排球。从依赖外援强攻转向强化副攻快变、提升防守韧性。这种“去中心化”的打法,虽不如之前犀利,却也是无奈中的最优选择。
断臂求生不是悲情叙事,而是职业体育的必修课。“不能说球队少一人我们就不打联赛了,有些情况是我们在赛季初没有预料到的,但既然情况已经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一切向前看,做好自身。”王之腾不止一次和记者表达过此类观点,但外界总爱盯着这件事不放。直到半决赛战胜天津队,人们才意识到上海女排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自救。
昨晚总决赛第二回合较量中,上海女排没能上演逆风翻盘的好戏。面对纸面实力更为强大的江苏女排,上海队拼到了最后一刻。尽管江苏队主力二传刁琳宇缺阵,但在张常宁、龚翔宇、吴梦洁、倪非凡等国手的带领下,她们发挥出国字号的含金量,时隔八年再度获得联赛冠军。
从赛季初的争冠目标,到季后赛艰难晋级前四,上海女排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目标,能够再次晋级决赛本身就是“意外之喜”。上海排球运动中心主任陈皓峰在总结球队赛季表现时说道:“上海女排在本赛季经历了许多,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她们心智层面的成长与提升。以往在面对困境时,队伍中会暴露出意志品质不够坚定的问题。但这个赛季,她们成功地蜕变为‘钢铁战士’,这份成长值得肯定。”
本赛季的上海女排,像一艘在风暴中颠簸的航船:曾借外援之风驶向巅峰,又因风暴折戟而被迫重塑船体。尽管最终未能改写历史,但她们在半决赛的绝地反击、年轻球员的成长,已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或许,真正的突围并非一朝一夕。当上海女排不再将“24年无冠”视为枷锁,而是转化为深耕青训、完善体系的动力时,那朵漂浮在头顶上方的乌云,终将被阳光穿透。正如常州的天气这般,乌云之后必是晴天。
连续三年拿到亚军蛮遗憾的吧,这次和上两次有所不同,队伍一路走来碰到挺多困难。总决赛第二场比赛输在了关键球,在领先情况下没有放下包袱去冲击对手。联赛结束后,队伍就将进入全运会备战,总结经验教训,准备后面的比赛。 ——王之腾
今年可能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次联赛了,很遗憾吧。真正到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结果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没有一个很好的收场。今年联赛总体给自己打65分,很多方面不足,队里小队员已经成长起来了,我相信未来属于她们。——王唯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