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望海上珠峰 撒下珍贵种子
第A04版:上帆特刊 2025-03-28

望海上珠峰 撒下珍贵种子

章丽倩

新朋友

小朋友

都点赞

周二赛事开幕,周三船只转运,周四则是留给参赛者报到、调试器材和适应场地的时间。那么,在周三这相对空闲的一天里,参赛选手们会干些什么呢?对奥运帆船冠军徐莉佳和另外三位国际运动员来说,他们把周三的半天时间花在了认识新朋友和小朋友上。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浦东新区建平临港小学,这所学校距离滴水湖只有两公里,凭着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帆船运动成了那里的校园体育特色。在上海市运会和全国性帆船比赛的青少年组别中,建平临港小学的孩子们曾屡获佳绩。而在本周三下午,一群特别来宾让这所校园骤然热闹了起来——是徐莉佳和国际选手们来参加上帆校园行活动,来与学生们交流互动了。

让徐莉佳有些意外的是,在开始融入校园氛围之前,她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来参加上帆的国际选手越来越多,其中肯定也有我不太熟悉的。像这次一起参加校园行活动的西班牙选手华金·布兰科,他就主动来帮我回忆,说我们早年曾有过一起参加OP级帆船世界锦标赛的经历。交流过后就重新认识啦,多了一个新朋友。”

言归正传,因为建平临港小学以帆船运动为校园特色,所以在安排运动员和学生们互动时,倒是可以上些“强度”。“你们太聪明了,才刚学就能熟练打好绳结。”埃及选手胡露德·穆斯塔法起先还有些不了解学生们的帆船基础,一下子就当起了“夸夸党”,等弄明白情况后,她特别多教了几种水手绳结的打法。而来自葡萄牙的爱德华多·马尔克斯则表示,自己以前对中国、对中国帆船运动的了解比较有限,这次在上帆及相关活动中有了现场体验后,他觉得未来在高水平的国际赛场上应该会看到更多中国选手的身影。

校园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问答环节,像奥运参赛经历、迎难而上的训练、帆船精神这些全都不出意料地被问到了。说到这里,徐莉佳分享了一条自己总结的经验,就是“如何跟校园行的互动对象更好交流”。“我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我把以前为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准备的所有文档和资料都存在这个文件夹里。(互动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小到幼儿园,大到商学院,所以每次等要参加活动了,我都会从资料中做挑选,找到比较适合的来进行现场分享。”

徐莉佳告诉记者,因为这次去到的是有帆船特色的学校,所以大家交流互动起来的感觉会更事半功倍。“我们给孩子们比大拇指,他们也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我们。”

为什么说帆船和青少年可为绝配

既然讲到了上帆校园行,又怎么能不说说帆船运动、帆船精神和青少年的天然契合呢?本届上帆,作为“旺代完赛中国第一人”的徐京坤也来参赛了,尽管他的航海人生以在怒浪惊涛中搏击极限而闻名,是不少人眼中的孤胆硬汉,但在谈到对青少年的关注时,他亦能柔软地娓娓道来。

徐京坤说航海是自己的人生导师,教会了他许许多多的事情,在这位传奇船长的眼中,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应该也适用于青少年。“法国有一个谚语,大意是说这个世界上最擅长与未知难题打交道的人就是离岸水手。帆船和航海能让孩子在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既强身健体,也培养出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帆船和航海有着特别契合的一面,那种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以及独立、果敢、勇于面对的品格,都会是孩子们在面对人生挑战时可靠的盔甲。”

旺代环球帆船赛的全称是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面对自然界中蓬勃而发的无数种变数可能,参赛者的海上历程以艰苦卓绝闻名。自1989年创办至今,旺代每四年举办一届,历史上成功完赛的人总共才100位,比进入过太空的人还要少。而徐京坤正是1/100,并且是达到这一成就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中国人。

当然,帆船运动中既有像旺代环球帆船赛这样不断挑战个体极限的海上勇士之路,也有方便普通人亲近的入门之法。在徐京坤看来,后者就是适合青少年去迈出第一步的地方,并且他在成功攀上旺代这座“海上珠峰”后,已经把开办帆船培训学校加入到了自己未来的计划中。“我希望能把更多帆船知识、远航的知识教给中国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他们收获勇气和力量。”

15年前,当21岁的徐京坤给自己定下一个要去环球航行的大目标时,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切实际、白日发梦。后来,徐京坤自己写策划、拉赞助,买回一艘旧的J24帆船,从里到外全都动手修补了一遍,才有了驾船成功环中国海的这个重要起点,也才有了后来向更广阔海域发起挑战的机会。

然而,对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而言,终归还是期待能有更多人加入其中。“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需要有很多人参与进来,需要集合很多的力量,需要能有更多人去到世界上顶级的赛场。光靠我们一两个人是没办法走得更远的,所以,我们也希望能把年轻一代中有天赋的水手挖掘出来,让中国的帆船氛围变得更好。”

帆船牵手上海是一个理想答案

各式赛事,纷至沓来,“因为一场赛,奔赴一座城”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不过,以上大多为观众视角,对参加赛事的选手们来说,他们在赛前闲时又会关注些什么呢?

“旺代完赛中国第一人”徐京坤和奥运帆船冠军徐莉佳,此次他们都报名参加上帆,在这几日的交流采访中,记者已经不止一次听他们分享了在国际著名帆船赛事现场被浓浓氛围包裹的感觉。同时,他们也对帆船赛事与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牵手,投出了诚意满满的信任票。

“那些比赛不仅仅是航海人的节日,也是非航海运动爱好者的节日。他们的现场活动非常丰富,会融入音乐、美术、戏剧、展览等多元文化。”徐京坤以他参加的2024年旺代环球帆船赛举起了例子,“启航那天来了35万人,他们就站在航道两侧。比赛在吸引普通民众参与的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帆船运动和航海文化。”

徐京坤说,他每年都会挺多次来到或者途经上海,所以对这里的帆船土壤也有所了解。“上海具备了帆船运动可以发展的良好条件。这里的经济非常发达,拥有国际化的眼光。像我以前在国内当帆船教练的时候,很多学员就是来自于上海。可以这么说,虽然这里没有特别好的海域环境,但却拥有着在中国来说庞大的帆船训练的人数基础。”

而对上海奥运帆船冠军徐莉佳来说,她自然拥有更多作为东道主的切身感受。“以前我们本地训练是在淀山湖,现在又多了滴水湖这片水域。虽然在开展帆船运动的天然海域条件上,这里赶不上青岛,但据我了解,常年生活在上海的帆船高手真的有不少。所以,去年上帆创办时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们终于也拥有家门口的帆船大赛了。帆船赛事跟上海牵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选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