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4月6日,WTT仁川冠军赛收官,中国乒乓球队包揽男、女单冠军;女单冠军王艺迪,男单冠军向鹏。止步四强的朱雨玲成为最耀眼的球星之一。这位曾因疾病无奈隐退的乒坛名将,以中国澳门选手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用一场场惊艳的胜利宣告了自己的回归:她不仅连续击败日本两大主力早田希娜、大藤沙月,更以谦逊真诚的赛后接受采访和“兼职运动员”的独特身份,展现了竞技体育之外的另一种人生可能。
淡出四年半,归来连克强敌
仁川冠军赛首日,朱雨玲便在揭幕战中淘汰韩国削球名将徐孝元,这场胜利不仅是对老对手的压制,更展现了她在技术上的全面性:首局胶着中的冷静处理、次局的碾压式进攻,以及第四局的强势收尾,无不彰显其“防守大师”的底蕴。
朱雨玲真正的考验来自女单八分之一决赛与日本选手早田希娜的对决。后者世界排名高居第六,且近年来技术愈发成熟。面对这位劲敌,朱雨玲在首局落后的逆境中展现出韧性,第二局她通过落点变化和关键分搏杀,完成逆转。决胜局更是在早田希娜连续追分的压力下稳住阵脚,这场五局鏖战被外界评价为“技术与意志的双重胜利”。“我在技术上处于下风,我能做的就是把已有的能力和技战术在比赛中全部使用出来,咬住对方就是胜利。”朱雨玲总结比赛时表示,“这场比赛自己在人和球上做到了统一,落后时没有想放弃,打得比较有韧性。”
四分之一决赛中,朱雨玲上演“让二追四”的逆转好戏。面对日本新星、世界排名第八的大藤沙月,她在两局落后的绝境中连扳四局完成翻盘。八强赛的赛制是七局四胜,朱雨玲最大的考验是体能,她坦言:“短时间内让我去恢复体能是挺难的一件事。”尽管对手以速度见长,但朱雨玲凭借丰富的经验与战术调整能力,逐步瓦解了对方的攻势。朱雨玲透露获胜秘籍是源于精神上的力量,“当你觉得你有力气的时候,就能调动起来全身每一个细胞,这是运动员要必备的技能。因为技术上大家相差不大,比赛打到最后是靠精神层面的力量。”
朱雨玲短期内连胜徐孝元、早田希娜、大藤沙月等好手,原世界第一哪怕在淡出赛场长达四年半,归来后仍有一席之地。
斜杠人生,兼职运动员
与赛场上的凌厉不同,朱雨玲赛后接受采访时始终保持着谦逊与真诚。晋级四强后,她罕见地提及自己的“非全职”身份:“现在场上几乎都是全职运动员,而我是一名兼职运动员,我还有其他的工作。”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在读博士、公司高管,这些都是朱雨玲的工作之一。但只要站上赛场,朱雨玲依旧是那个热爱乒乓球的女孩。
回溯朱雨玲的职业生涯,可以用“坎坷”来高度概括。她15岁于斯洛伐克世青赛成为双冠王而一战成名,18岁杀进世乒赛四强锁定国乒主力位置,2016年奥运会以P卡身份随队前往里约,这位天才少女被视为国乒东京奥运周期的主力选手。但低谷随之而来,朱雨玲此后在国际赛场的决赛中两度输给伊藤美诚,在赛场外也遭遇伤病等意外打击。2020年8月的东京奥运会模拟赛,朱雨玲因身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而不得不在赛前退赛,此后淡出赛场。
人生阅历丰富的朱雨玲,在当下对乒乓球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面对记者关于复出挑战的提问,她的回答总是在不卑不亢中透露出坦诚:“人生不管是在事业还是家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遇到困难,去想办法解决,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对打球甚至未来的人生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这种将体育精神与生活智慧融合的表述,让球迷看到了竞技之外更立体的形象。
半决赛面对王艺迪,朱雨玲没能再次上演奇迹,不过能拿下一局,她已经发挥出所有水平。赛后,当其他选手忙着复盘技术细节时,朱雨玲却笑着说:“明天下午还要上班,学生们在等着我。”事实上,这位30岁的老将早已开启人生下半场,现如今她是天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每天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带队训练,朱雨玲正为培养乒乓球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她透露:“上完课将会连夜赶往太原,参加WTT常规挑战赛太原站的比赛。”
朱雨玲的仁川之旅虽止步四强,却已足够惊艳。从世界第一到兼职运动员,从病榻挣扎到赛场重生,她的故事超越了胜负,成为体育精神的生动注脚。正如球迷所言:“她让我们看到,人生可以有多重选择,而热爱永远是最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