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亚锦赛暴露问题,国羽“阴盛阳衰”? 直面质疑,全红婵又出“金句”
第A09版:跳水 2025-04-16

直面质疑,全红婵又出“金句”

陈岑

近日,跳水世界杯第二站加拿大温莎站落幕,中国梦之队斩获8金3银1铜。在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前三跳发挥稳定,但在第四跳207C中出现明显失误,仅获64.35分。最终,全红婵以407.55获得亚军。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陈岑

重回巅峰

或需半年

事实上,温莎站并非全红婵近期唯一因身体变化影响发挥的比赛。在跳水世界杯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站,她以414.40分摘银。对此,全红婵表示:“体重确实涨了,需要一个适应期,等适应了就会进入平稳期。现在有很多技术需要改进,回去后会好好磨炼。”

与金牌失之交臂的遗憾背后,是这位18岁奥运冠军正经历职业生涯最艰难的挑战——生长发育期。2021年参加东京奥运会时,14岁的全红婵身高为1.43米,到了巴黎奥运会,她的身高长了7厘米,体重也增加了将近7公斤。身高增长导致全红婵的身体重心上移,体重增加则影响了她在空中翻腾的转速与入水精度。全红婵在接受采访时也说,由此带来的变化“很痛苦”,“(感觉自己)落地很快,手还没伸出来,就觉得已经到水了。”

参加完巴黎奥运会之后,全红婵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进行系统训练,在身高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脸上则肉眼可见地胖了不少,所以在归队之后,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都在跑步,然后练力量、游泳,每天都是这样,饮食也进行了控制”。

教练陈若琳透露,为了适应新的身体状态,全红婵每天训练延长到8小时,光是207C就分解练习上百次。“就像突然换了一双不合脚的舞鞋,每个动作都要重新找平衡。每个运动员都会经历生长发育期,全红婵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运动员,她对自己要求也很高,我对她非常有信心。”

在主管教练陈若琳看来,全红婵要恢复到之前巅峰状态,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她的表现和成绩,应该也在教练的预料之中,而全红婵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也算在意料之中吧,前一段时间训练不是特别好,跳得整体来说还可以,曾经的感觉可能找不到了。”

回复网友质疑,她不再沉默——

“那咋了?这就破防了?”

温莎站比赛次日,全红婵在微博发布18宫格照片,记录从赛前训练到赛后庆祝的点点滴滴。画面中既有她咬着汉堡的搞怪自拍,也有与队友叠罗汉欢呼的激情瞬间,并配文“那咋了?这就破防了?”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点评其“说话毫无自信,表达能力太差”,全红婵直接回怼:破防哥?

当面对发育期带来的动作调整,全红婵眨着眼睛说:“长高了就调整动作呗。”当面对“207C魔咒”的尖锐问题,全红婵露出虎牙笑道:“今天跳得还行。”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回应里,藏着她对竞技规律的深刻理解——运动员本就要与不断变化的身体对话。

竞技体育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充满变数的“不确定性”。当运动员站上赛场,技术发挥、心理状态、对手策略乃至天气风向,都可能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因素。这种不确定性,让每一场比赛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挑战,也让那些能在复杂变局中保持稳定发挥的运动员,成为赛场上的璀璨之星。对于全红婵来说,发育期的到来不仅是技术上的重构,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挑战。面对训练中的成绩波动,面对外界对“能否延续神话”的质疑,刚满18岁的全红婵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然而,在困境中,全红婵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松弛感。她用一句“慢慢来”回应所有的期待与担忧。这种松弛感,并非是对成绩的漠然,而是源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和对跳水运动的深刻热爱。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后能够从容站起,带着对梦想的执着,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竞技体育领域,这种松弛而坚定的心态,正是运动员最珍贵的特质,也是支撑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在两站分站赛结束后,本届跳水世界杯的最后一站(总决赛),将于5月2日至4日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进行,全红婵将继续参加女子10米跳台的比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