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青少年首登专业球场 霹雳群英齐聚黄浦  亚洲风采闪耀卢湾 加速构建急救保障体系  上海守护市民安全健身 首次采用双通道错峰报名机制
第A12版:体育生活 2025-06-30

加速构建急救保障体系 上海守护市民安全健身

丁荣

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长宁区副区长顾洁燕、市体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沈华以及捐赠商共同启动本次公益行动

本报记者 丁荣

为切实贯彻《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管理办法》,提升市民健身安全保障水平,6月24日,“守护全民健身 AED‘救’在身边”——AED设备捐赠暨急救培训专项公益行动在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启动。

2024年施行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已明确规定公共体育场馆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相关操作要求,明确“必须”按“黄金4分钟”原则配备AED,确保公共体育场馆落实到位。

本次活动是落实新规、构建安全健身环境的重要实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向全市30个市民健身中心捐赠了30台AED急救设备。这些设备将科学部署在健身中心的关键区域,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取用。活动现场,急救专家强调了“黄金4分钟”的极端重要性:“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窗仅有4分钟。在最佳抢救时间内使用AED进行除颤并配合心肺复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达50%至70%。”专家指出,我国每年约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运动相关性猝死占比高达17.9%,运动场馆已成为心脏骤停的高风险场所,凸显了配备AED和普及急救技能的紧迫性。

设备到位是基础,人员会用是关键。为确保AED设备真正发挥“救命神器”的作用,本次活动同步强化了急救技能培训,不仅为30位市民健身中心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AED急救证”培训服务,更将联合专业急救培训机构,为全市近4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系统的急救科普与技能实操培训,旨在培养一支遍布各健身中心、熟练掌握AED操作和心肺复苏技能的专业力量,构建“设备可用、人员会用”的急救保障网,提升本市全民健身场所的整体应急救护水平。

未来,上海市体育局将持续携手有资质的专业急救培训机构,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AED设备在公共体育场馆乃至更广范围的普及应用,不断完善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和公众急救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通过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力量与市民的协同努力,让“安全感”伴随每一位健身爱好者,为守护全民健身构筑运动安全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