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迪
从小学到大学,华理一直有校队的传承体系,这种‘打球学习两不误’的模式,其实给了很多像我这样的运动员更完整的成长路径。
线上会议室的时钟指针刚划过19点47分,王艺迪的头像已在等候区亮起。这个比约定时间提前13分钟的细节,勾勒出她性格里被外界忽视的侧面。当“迪哥”这个带着江湖气的称呼成为公众认知里的标签时,那个习惯提前规划时间、包里永远塞满备用物品的细腻女孩,正用“多折腾一会儿”的人生哲学,在乒乓球旋转中打磨着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为母校而战的使命感
2025年乒超联赛第一阶段的硝烟刚刚散去,华东理工大学俱乐部交出了一胜一负的成绩单。王艺迪作为俱乐部中的一单出战了四场比赛,取得三胜一负。坐在屏幕前回顾这段征程,她的语气里带着运动员特有的冷静:“整体发挥比较正常,毕竟是在世乒赛后第一次比赛,训练也不是特别系统。可能输的那场球暴露了在前三板处理上的问题,这也是接下来需要重点提高的环节。”言语间透着干练与直爽,但谈及母校时,她的语气明显柔软了许多。
王艺迪本硕皆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七年的求学时光让她对华理的情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职业选择。2022年起,王艺迪代表母校参加乒超联赛。据华理俱乐部教练臧玉瑛回忆,当时的乒超联赛受疫情影响改为集中赛会制,企业赞助缩水导致各俱乐部生存压力陡增,她坦诚地向王艺迪说明了华理的现实状况。但王艺迪的回答让她至今难忘:“老师,作为华理的学生,我想代表学校打球。”简单的话语透露出她对母校的情感,“代表学校打比赛,从第一年开始就有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尤其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乒超联赛,这种身份认同会激发我在场上的拼劲。”王艺迪说道。
论起综合实力,华理在乒超现有的六支女团中算不上第一梯队。“我们几个人代表华理打了好几年了,大家既是队友也是校友,这种氛围很不一样,互相之间都在想办法‘凑分’。”王艺迪谦虚地表示,“没有谁有绝对实力,去年可可(李雅可)受伤,对我们影响挺大。”说到这里,她顿了顿:“去年我自己打得也不好,没进总决赛,挺可惜的。”今年,王艺迪感受到了王晓彤、李雅可等年轻队员的成长。在她看来,乒超联赛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现,更是团队协作的考验,“我们不是靠绝对实力,而是靠团队协作,每个人都要发挥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乒乓球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样本。当华理等高校球队持续出现在乒超舞台,这种以教育机构为依托的组队模式,正在打破传统专业队的单一培养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华理一直有校队的传承体系,这种‘打球学习两不误’的模式,其实给了很多像我这样的运动员更完整的成长路径。”不久前完成硕士学业的王艺迪切身体会到打球与读书并行的重要性。
胜负辩证法——
从仁川逆转到多哈复盘
2025年的上半年,对王艺迪来说像一场充满旋转的乒乓球赛。多哈世乒赛对阵伊藤美诚的那场失利,至今仍是她复盘时绕不开的节点。“压力肯定有,但现在回头看,更多的是出手不够坚定。”王艺迪平静地分析,“第一局其实打得不错,但后面几局在应对对手的变化时,临场应变和出手自信都不足,尤其是对关键球的处理上显得比较犹豫。”她没有回避失利细节:“运动员最怕的不是输球,而是输了之后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场球让我清楚看到,自己在高压下的心理韧性和技战术执行,还有提升空间。”
其实,多哈世乒赛之前,王艺迪的状态不错。在4月进行的WTT仁川冠军赛中,她与队友陈幸同在女单决赛中上演了精彩对决。陈幸同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下三局,王艺迪随后连扳两局将大比分扳平,决胜局陈幸同10比6领先的情况下,王艺迪连得6分实现大逆转。“从法兰克福冠军赛到仁川冠军赛,隔了近两年时间,这个冠军对我而言最大意义是信心重建。但拿完冠军后几站比赛,自己打得并不理想,这说明我的综合能力还不够稳定,尤其是在心态调节和比赛节奏把控上,需要不断总结。”
这种清醒认知,让她谈论“大器晚成”标签时多了份从容。王艺迪坦言,自己不像有些运动员从小就很出色,“我一直比较平淡,可能大器晚成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这样的。”但她也强调,“如果能够实现大器晚成也是不错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能在自己节奏里不断突破,我就觉得挺好。”
“迪哥”称呼之下的细腻灵魂
“迪哥”这个称呼,几乎成了王艺迪的另一个名字。球迷们喜欢用这个带着豪爽气的称谓,来形容她在场上的拼劲。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个标签远不足以概括她的全部。
“生活中我其实挺细的。”王艺迪主动揭开了这个反差,“你看我比赛时包永远鼓鼓囊囊的,各种东西我都会备着。出门前一定要检查好几遍,时间观念也很强,不喜欢卡点。”队友们的评价更是佐证了这一点,孙明阳等队友都曾说过,“大迪是队里最细心的女孩”。
这种“外粗内细”的性格,在王艺迪的训练和比赛中也时有体现。场上的她打球风格凶狠,常常给人一种“有用不完的力气”的错觉,但场下的她却会花大量时间研究对手的技术录像,甚至细致到记录每个对手的发球习惯和战术偏好。“打球不能只靠蛮力,得动脑子。”她解释道,“就像我喜欢看悬疑剧和破案片,那种逻辑推理和细节捕捉的能力,其实和分析比赛有共通之处。”
训练之外的王艺迪,就是个普通女孩。她喜欢看悬疑和破案题材的电视剧,觉得“够刺激”;手机里常备消消乐游戏,用来放松大脑;对喝茶没什么执念,反而更爱喝饮料……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那个赛场上杀伐果断的“迪哥”,变得有血有肉。
性格让王艺迪收获了大批球迷,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关于她的搞笑片段,这些段子让王艺迪很是“无奈”。“那些搞笑视频我自己看不觉得有趣,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剪成了搞笑女人设。”她无奈又好笑地说,“身边也有很多人给我分享,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觉得不是特别搞笑。私下里我挺安静的,喜欢自己待着琢磨点事儿。”性格开朗的王艺迪身上有东北女孩的洒脱一面。
在压力与期待中寻找平衡
2025年的下半年,对王艺迪来说将是充满挑战的赛程:三站WTT大满贯赛事、全运会、乒超联赛……每一项赛事都分量十足。“目标肯定是想取得好成绩,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保持平稳的心态。”她坦言,“上半年的起伏让我明白,水平相近的比赛里,心态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谈到全运会,王艺迪的语气里多了几分期待。作为辽宁队的主力,上一届全运会她随队拿到了女团冠军,今年她将和陈幸同搭档,带领新的阵容向奖牌发起冲击。“全运会的竞争太激烈了,每一场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队这次人员有变化,需要重新磨合,但大家的目标很一致,就是团结拼分。”除此之外,王艺迪还将参加女单和混双,展望单项赛她表示:“希望能比上一届走得更远。”
乒超联赛则承载着王艺迪对母校的承诺。去年华理没能进入总决赛,今年随着李雅可的伤愈回归,王晓彤的逐渐成熟,球队竞争力有所提升。“可可回来后,双打和单打都多了一份保障,团体赛需要我们每个人拼劲全力。”王艺迪表示,“今年目标希望能打进总决赛,为华理争取更好的成绩。”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王艺迪给自己定下了更具体的计划:提升场上的周旋能力,避免“赢球快、输球也快”的问题。“我希望自己在落后的时候,能多‘折腾’一会儿,多和对手周旋,不要轻易被击垮。”她用了一个很生活化的比喻,“就像看悬疑剧,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结局是什么。”从那个因为“小时候有点胖”被送去学乒乓球的女孩,到如今代表国家队征战赛场的“大迪”,王艺迪的乒乓球人生,就像她手中的球拍,在不断的击打与旋转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落点。她承认自己不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型”选手,却用“大器晚成”的韧性,打磨出了独特的竞技轨迹;她接受“迪哥”这个充满力量感的称呼,也不介意展示自己细腻柔软的一面。在乒乓球这项充满变数的运动里,王艺迪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坚持与成长。正如她所说:“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但只要坚持在自己的节奏里进步,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眼下,王艺迪正在随中国队出征WTT美国大满贯。这将是多哈世乒赛后的又一项国际赛事。乒超期间,她在混采区曾向记者表示:“希望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当飞机穿越云层飞向大洋彼岸,愿她能带着“多折腾一会儿”的韧劲,在球台上击出更绚烂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