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黄镇廷:“乒乓大圣”的修行路
第A10版:乒乓 2025-07-21

黄镇廷:“乒乓大圣”的修行路

程超

34岁的年纪、16年的职业生涯,黄镇廷的成长道路总带着点“后来居上”的韧劲。18岁才叩开职业赛场大门的他,从当年那个起步稍晚的青涩少年,一步步走到如今中国香港乒乓球男队的领军位置。这一路,球台两端的对手换了又换,唯有他握拍的手始终稳健。近期,《东方体育日报》独家专访了这位“乒坛常青树”。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生涯轨迹烙上本土化印记

6月29日,WTT球星挑战赛萨格勒布站男双决赛,黄镇廷/陈颢桦鏖战五局击败国乒新锐黄友政/薛飞,夺得配对以来首个国际赛事冠军。这场比赛每局分差均未超过3分,作为场上唯一的“90后”,黄镇廷在关键分上尽显老将价值。“第一局赢下后,第二局在10比7领先时被逆转,对我们士气打击很大。”回忆那场焦灼的比赛,他坦言:“真正到了决胜局,比拼的是心态,我们没去想太多结果,就是一分一分打。”

今年年初,黄镇廷与2004年出生的陈颢桦开始搭档男双,这对“以老带新”的组合具备不俗竞争力。萨格勒布站夺冠前的卢布尔雅那站,他们打进四强;刚结束的WTT美国大满贯中,两人同样晋级四强。最新一期世界排名里,黄镇廷/陈颢桦位列男双第6位。“陈颢桦是左手将,技术特点鲜明,这几年打成人组比赛后进步很快。”黄镇廷认为,陈颢桦的优势在于“冲劲十足”,而自己要做的,是在关键分上帮他稳住节奏。

黄镇廷刚出道时曾与江天一、唐鹏搭档男双,如今身边的搭档换成了“00后”。搭档的更迭,恰是中国香港队从“引进人才”到“本土培养”的缩影。作为中国香港首位全职本土职业运动员,黄镇廷既是这一进程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我刚进队时水平不高,那时候李静、高礼泽还没退役,我就跟着他们训练,一路成长。”他回忆道,“和唐鹏配了很久男双,近距离接触内地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模式,对我们本土运动员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耳濡目染”,成了中国香港乒乓球本土化的关键一环。

中国香港乒乓球的本土化转型,恰好与黄镇廷的职业生涯重叠。2005年前,男队主力多为“南下”的内地选手,以李静、高礼泽、唐鹏等为代表的内地选手搭建起中国香港男队的雏形。“他们带着我们训练、打比赛,这是一种传承。”黄镇廷回忆道,18岁时跟在这些老大哥身后,接受高强度的系统训练,为后来成绩突破打下基础,“这几年,中国香港政府加大了对乒乓球的扶持力度,给我们提供了优质训练环境,还配备了运动康复、心理辅导等团队,让我们的运动寿命和成绩都有提升。”黄镇廷坦言,政府的大力投入与成绩提升已形成良性循环,而他恰好处在承上启下的节点。“我们用成绩赢得更多资源,资源反哺又助力成绩提升。现在这些年轻小将的成长,正是这套体系的成果。”

处女座赛场蜕变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

生日9月7日的黄镇廷是典型的处女座:有计划、严谨、追求完美,就像他对发型的要求,只要出现在赛场,永远清爽整洁。在中国香港,他有固定的理发师,每月会提前计划时间去修剪头发,发丝间藏着处女座对“可控感”的执念。

对运动员而言,“追求完美”有时是把双刃剑。“以前打比赛,总想着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赛前哪怕一点细微变化,都会影响我。”黄镇廷坦言,越是追求一成不变,越容易陷入“自己跟自己较劲”的漩涡。几次重大比赛留下遗憾后,他学会了与“不完美”共处。“现在觉得,哪怕打得再‘丑’,能赢球就是本事。”说这话时他语气平静,就像人生路上的磕绊,赛场中的失误与狼狈本是常态,重要的不是避开所有坎坷,而是带着不完美继续向前。这种认知的转变,恰是处女座在赛场最深刻的修行: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却始终保有对“胜利”的虔诚。

与国乒交锋,读懂“高端局”

从马龙、张继科、许昕组成的“三剑客”,到以樊振东、王楚钦为代表的中生代核心,再到如今林诗栋等新生代力量,黄镇廷的职业生涯几乎与国乒男队的代际更迭重合。近二十年赛场交锋中,他既是对手,也是老朋友。

在黄镇廷看来,这种跨代际交锋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国乒乓球队每个时代的顶尖选手都有不同闪光点,他们是万里挑一的精英,‘天才’只是他们的门槛。”他坦言,能与国乒几代主力长期抗衡,是职业生涯的幸运,“他们就像标杆,让你知道‘顶尖’的标准在哪里。哪怕输多赢少,每次站在对面都是学习机会。”

球迷常笑称黄镇廷“只打高端局”,多半因他总在世界大赛前几轮遭遇国乒主力。但他心里清楚,所谓“硬签”从不是偶然,能走到与顶尖选手对垒的阶段,本身就意味着赢下了此前所有“不起眼的硬仗”。谈及与国乒几代主力频繁相遇的“硬签”经历,以及心态变化,他坦言2022年后对乒乓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时候身体还没康复,高强度赛程让身心逼近极限。每天都在跟呼吸较劲,却还要在场上撑着。突然觉得,输赢之外,每一场球的意义都不一样了。”那段在病痛中坚持的经历,让他对“比赛”有了全新认知。

随着年龄增长,黄镇廷对“高端局”的理解早已跳出“硬仗”的范畴。“现在觉得,只要球台对面有对手,只要想赢下这一分、走得更远,每一场都是高端局。”在他看来,竞技体育里从没有100%的必胜,所谓“胜率优势”不过是训练、技术、心态、临场发挥等无数细节的叠加,“哪怕对手排名比你低很多,只要想赢,就必须拿出100%的专注,这才是‘高端局’的本质。”

长期三线作战考验着黄镇廷的体能储备,每天雷打不动去健身房报到成了他的日常。原本约定下午1点的采访,被他一条消息推迟:“抱歉,今天需要加练体能,采访能推迟一小时吗?”从这个细节能看出,即便休息日,他也没“放过”自己。当下的黄镇廷想赢下那些“高端局”,得先赢过健身房里的计时器。

硬汉变成“女儿奴”,逐梦赛场做榜样

球迷总爱称呼黄镇廷为“大圣”,这个带神话光晕的昵称,一半因他眉宇间与孙悟空有几分神似,一半因“圣”与“胜”同音,藏着对他赛场征程的美好期许。“不抗拒这个称呼,但确实太抬举我了。”语气里满是真诚的自谦。在他心里,球迷口中的“大圣”始终是《西游记》里神通广大、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那是神话里无所不能的角色,我哪配得上?”这份清醒,有着他对职业生涯的认知。

从初出茅庐时跟在唐鹏身后的青涩小将,到如今独当一面的中国香港乒乓队领军人物,黄镇廷从未停下“追赶”的脚步。他认为,“大圣”这个称呼更像一种鞭策,“孙悟空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我在赛场上也要有这种不放弃的劲头。”

如今,支撑黄镇廷在赛场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除了未竟的奥运梦想,还有一份柔软的牵挂。2023年女儿出生后,这位赛场上的“硬汉”成了公认的“女儿奴”。小姑娘粉雕玉琢,是乒乓球圈的“团宠”,不少国乒选手见了都要笑着抱抱、合张影。多数国内比赛,太太总会带女儿来现场加油助威,哪怕孩子还在咿呀学语、对输赢毫无概念,黄镇廷也格外珍视这份陪伴。

黄镇廷坚持在赛场的初衷,除了想为中国香港队在奥运会上收获单项奖牌,更想给女儿做个榜样。“希望她记事时,能记得爸爸在球场上拼搏的样子。”他坦言,输赢早已不是唯一执念,“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想让她看到爸爸在场上不放弃的样子。”如今的赛场,既是他继续追梦的舞台,也是给女儿上的人生第一课。

7月的美国大满贯拉开了黄镇廷下半年征程的序幕。再过一周,他将前往厦门参加乒超联赛第二阶段比赛,紧接着还有两站大满贯赛事和粤港澳全运会等待着他。展望下半年,黄镇廷希望双打项目能稳定在前四或前八。

谈及年底的粤港澳全运会,黄镇廷语气里多了份特殊期待。“全运会难打是出了名的,比奥运会还考验实力。”但他更看重这场赛事的意义,今年全运会是首次由三地联办,“对我来说,算是半个主场。”他笑言,“能和内地顶尖选手同场竞技,本身就是学习。这种‘三地联动’的意义,早已超出了比赛输赢。”

从大满贯的积分争夺,到全运会的特殊意义,黄镇廷下半年的征程恰似他的球风:不疾不徐,却始终朝着目标稳步前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