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副总编辑
体坛网总编辑
马德兴
尽管东亚杯赛结束后,国足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围绕着国足的选帅,各种传言不断,时不时冒出一些候选人。而网络上为了流量,“某某人成为国足新帅、中国足球有希望了”等这样的忽悠,更是随时可见,尽管到现在为止,中国足协的选帅工作尚未全面展开,更不用说敲定候选人了。
选帅令人关注,当然很容易理解,毕竟这是中国足球的“龙头”,只要“龙头”一日不起来,整个足球也就很难过上好日子。所以,各方紧盯热点也就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可问题在于:作为负责选帅工作的中国足协,这些年来的选帅工作基本都可以说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渠道与网络,缺少国际足坛人脉与资源,而且缺乏跟踪机制,对教练的了解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印象或者是执教成绩上。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说刚刚结束与中国足协合作的伊万。当初选择伊万的一个理由就是:他曾在中超执教过并率山东队获得过冠军,了解和熟悉中国足球。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队此番18强赛遭遇三连败后的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伊万公开表示:“对中国足球的情况不是很了解,需要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这难道不是给中国足协一个响亮的耳光吗?再联想到伊万上任之后,强行将中国队的技战术打法改成442、菱形站位,也就是外界所俗称的“单后腰”。这也是伊万一直不断为外界所诟病之处。那么,当初选帅敲定伊万时,难道足协、足协的选帅小组成员中没有人了解或尝试去了解一下伊万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吗?若有,中国足协当初还会选择伊万吗?
所以,中国足协的选帅,这些年来就是单纯依靠经纪人的推荐,经纪人说甚就是甚。而且,如今的经纪人到处泛滥,互联网又是那么开放,通过网络造势,而如今的管理者、领导很注重所谓的“舆情”。于是,声势一起来,便被认为是合适人选。实质呢?对于教练员的性格、为人处世、具体工作的方式与方法等,完全两眼一抹黑。等着实际工作展开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通过实际的接触、工作之后才可能完全了解,而不是像虚拟世界里的肆意发泄。
如果中国足协这一次选帅不摆脱旧有的套路和模式,不主动走出去,恐怕选帅又将成为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