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看你”队晋级上海赛区市级决赛
朱偲翀以另一种身份参与晚报杯
7月23日,2025第40届“上海银行”杯新民晚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松江赛区顺利完赛。经过为期三天的争夺,上外松外、SWSW、新闵学校、青枫俱乐部、卢森壁布逐梦五支队伍获得初中组晋级名额,七宝FC2.0、IDK曲奇联、她没看你、HYPE四支队伍获得高中组晋级名额,将代表松江赛区参加下月初举行的上海赛区市级决赛。
专题图文 本报记者 李一平
唯一的机会,把握住了
“一、二、三,向市赛冲击!”拿着今年新民晚报杯松江赛区高中组的晋级证书,“她没看你”队的队员们一起击掌,共同激励着向市赛发起冲击。
对这支队伍的队员们而言,今年是第一次参加新民晚报杯,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新民晚报杯的机会。“只有一次机会,来之前我们就想好了,要一往无前不留遗憾。”队员汪恒介绍,这支队伍的成员基本都是和他一样的上师附外中的高中同学,有少数则是一些队员的初中同学,所有人今年都是高三刚刚高考完的学子。
“其实从高一开始就听说这个比赛了,但因为家里对学习抓得比较严,一直没有机会参加。”适逢高三暑假这段也许是人生中“最自由”的日子,好兄弟们终于得以齐聚,一同报名了新民晚报杯,享受这次最后的机会。
回顾这次松江赛区的晋级历程,“她没看你”队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最后两场比赛都是对方先进球,我们抓住机会反超翻盘。”在汪恒看来,也许就是队伍这股无所畏惧的气势,帮助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市赛。
晋级名额到手,队伍的氛围也十分欢快,汪恒和队友们商量着市赛前的训练计划,“既然参加了,那就不留遗憾。”汪恒开玩笑地对记者说道,“说不定就冠军了呢,到时候你可记得来给我们拍照。”
用另一种方式弥补遗憾
对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的学生朱偲翀来说,今年是他第一次且最后一次“参与”新民晚报杯。“其实我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踢足球了,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一直坚持这项爱好。”让他感到可惜的是,成长路上就读的学校的足球氛围都不太浓厚,一直没有机会参与这项耳熟能详的赛事。
今年暑假,刚刚被武汉音乐学院录取的朱偲翀接到了另一名好友的邀请——但是,是以摄影师的身份参与新民晚报杯,帮助球队拍摄一些照片,记录这次参赛过程。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他也是欣然应允,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绿茵场。
“真实感受下来,新民晚报杯是一项很亲民的赛事。”朱偲翀想象过自己参与赛事的场景,想象过遭遇强敌的画面,“可惜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以球员的身份参与,但好在我最终还是以另一个身份参与了这场赛事。”
朱偲翀说,今年也算是圆了一个梦,这几天拍摄的照片也将珍藏起来,成为他自己参与比赛的留念。
把足球的种子播撒下去
在这次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松江赛区,主办方为每个参赛球队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每支参赛队在完赛后都能获得两个足球。在赛区负责人郑浩看来,“礼物”虽小,但希望这些足球就像是一枚枚种子,能将这项运动的种子播撒到更多青少年的心里。
聊起新民晚报杯,如今已经是上海市足球协会比赛监督、裁判监督的郑浩有说不完的话题。年少时,他也是新民晚报杯赛事的亲历者。“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应该是1998年,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参加晚报杯的比赛,运气不错,小组赛还成功晋级了。”
在郑浩的印象里,最早他读初中时参与的新民晚报杯还是七人制的比赛,直到高中时才改为了五人制的赛制。当时,新民晚报杯也没有设立松江赛区,家住松江的他和队友们都需要坐很久的公交车,前往位于金山石化附近的金山赛区参赛。
“现在他们开心多了,不用老远跑到金山去,在家门口也能参赛了。”郑浩后来逐渐从球员的身份退了下来,一边做着竞赛、裁判的工作,一边也见证着松江二十多年来的足球发展。
如今松江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本土像国王足球俱乐部这样的青训俱乐部也开始涌现,这两年还成立了松江区足协——一切都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足球的根本还是青少年,只有爱踢球的青少年多了,足球才能真正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