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曾在学生时代五次参赛,如今又作为教练带队参赛
8月1日,2025第40届“上海银行”杯新民晚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黄浦赛区顺利完赛。尽管赛程一度遭遇台风极端天气考验,组委会凭借周密预案保障了赛事安全,而参赛队员的拼搏与成长,让这场延续40年的青少年足球盛宴焕发新活力。最终,初中组上海灯泡队、皇家田三、K10队、汇凌体育、徐汇竞技FC、引路人、上海迪纳摩、麦伦、航华竞技、申城新锐以及高中组中原飞鸠、申花Blue90、徐汇联、NHJD、敬业FC、卢高保级队、徐联竞技、吃球了宝、蒂尼灯泡联从参赛队伍最多、历时最长的黄浦赛区脱颖而出,拿到了晋级上海赛区决赛的名额。 专题图文 本报记者 程超
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首个比赛日,烈日骄阳下,41岁的李跃蹲在草皮上,用战术板给一群十三四岁的少年复盘刚刚结束的比赛。这种“赛后复盘”是他坚持多年的习惯,背后藏着自己职业生涯的遗憾。
“我因为伤病没能踢上职业联赛,所以更清楚细节有多重要。”李跃带的这批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跟着他练球,看着他们从颠不稳球到能打出流畅配合,他心中的满足感早已超过当年自己进球时的喜悦,“以前上场只想着‘我要赢’,现在满脑子都是‘他们能学到什么’。”
1984年出生的李跃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初中到高中曾先后五次参加晚报杯比赛。他保存着一张泛黄的参赛证照片,塑封膜上还留着当年汗水浸透的痕迹。作为伴着赛事长大的“80后”,他的足球启蒙之路始终与晚报杯紧密相连。“那时候各个区都有分赛场,暑假里最期待的就是穿上印着号码的球衣去踢球。”他至今记得,当年的场地多是泥地,雨天会变得泥泞。彼时,几百支球队列队参加入场仪式,几千个孩子齐声呐喊的声势,让他第一次体会到足球的热血沸腾。
从参赛选手到带队教练,李跃的人生轨迹与晚报杯四十年的历程相互交织。“当球员时,只要踢好自己的位置就行;做教练,眼里得装着场上每一个人。”李跃从不把孩子们称作“足球苗子”,更愿意说他们是“足球爱好者”。
虽然没能踏上中超赛场,但李跃把对足球的热爱转化成了育人的事业。看着孩子们赛后主动帮队友擦汗、给对手鼓掌,他总觉得,这些比胜负更珍贵的成长,才是晚报杯真正的财富。“这赛事最难得的,是让几代人拥有了共同的足球记忆。”
在卢湾体育场守护热爱
同样承载晚报杯记忆的,还有蕴含着深厚足球底蕴的卢湾体育场。在市中心的这片名场地,赛事组委会、体育场馆、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协同支撑,共同为沪上青少年搭建起追逐足球梦想的舞台。
“原本的场地根本容不下这么多队伍,多亏了各部门协调。”黄浦赛区负责人何信良指着焕然一新的赛场介绍。由于报名球队远超预期,组委会紧急将赛事移至卢湾体育场。为满足五人制比赛需求,工作人员通宵作业,将标准八人制场地重新规划画线,兄弟部门第一时间调拨四个专业球门,仅用12个小时就完成了场地改造。
今年黄浦赛区的赛事堪称“史上最忙”,百余支参赛队伍创历史新高。赛事周期长,中途又遇台风与频繁降雨。“台风天6级以上风就停赛,必须保证孩子安全。”黄浦赛区的裁判监督徐积渊与晚报杯已经打了40年“交道”,面对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他们做足了预案和相关工作。一个小细节便能“见微知著”——他们会对场边家长“约法三章”:禁止撑伞靠近场地,避免伞柄误伤球员。
据徐积渊透露,今年黄浦赛区参赛队伍水平显著提高,高中组的晋级队伍甚至有望冲击全市前两名,较去年拿到的第三名再进一步。“队伍多了,竞争更激烈,但孩子们的拼劲更足了。”徐积渊认为,赛事的核心价值不仅是竞技,更是让青少年在规则中学会合作,在胜负中学会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