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原 摄
和谢晖完成这次对话是在本周三,上个星期他刚刚跟着上海老甲A明星队一起去了贵州榕江,和昔日队友一起捐款的同时还和当地的一支球队踢了比赛,其间他去了当地的两所学校,在观看一所学校的青少年球员进行训练时,他很快就发现了他们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就在短暂和球员们交流的时候,谢晖把他发现的问题,面对面告诉了这些足球少年。我们的对话,就从他在贵州训练场边的那次现场指导开始。
专题撰稿 首席记者 姬宇阳
问题不在硬件,而是软件存在短板
东方体育:上个星期我们一起去了贵州,从上海一大早飞过去,然后又坐高铁,再后去了当地的学校,在第二所学校那个场景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因为第二所学校正好他们球队在训练,可能球员就十几岁是吧?
谢晖:大约十四五岁。
东方体育:他们在训练,然后我们在旁边可能就看了差不多10分钟,当时你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正好他们休息的时候,你特意花了大概差不多5分钟时间给他们上了一节小课。能不能再给我们讲讲当时的场景?
谢晖:其实这是很基础的2打2的训练,但是要把2打2或者2打1的训练真正做好并不容易,甚至在我们的专业训练里面,要把每一个点都做到的话,其实是非常高难度的一件事。你别看很简单,其实在足球场上很多的场面拆解下来到最小的场景,就是一个2打2或者2打1,这是配合与默契在足球战术里面的最小单位,是组成足球比赛的单细胞和最原始的小场景,所以这个场景要解决好是很重要的。在德国,2打1或者2打2,专门有一本很厚的书就讲这个。
那天训练我确实发现了他们的问题,他们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个部分的训练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时你也看到了一些球员会选择在禁区外就远射,虽然也可能打进,但在2打2的情况下这不是最合理的选择,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他们做出提醒,让他们明白这个训练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在比赛中遇到这个场景最合理的选择是什么?
我相信当时给他们进行的那段讲解,对面的球员们是能够理解的,一来,我已经尽量把这件事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分析给他们去理解;第二,他们后面的训练其实已经有改善了。当然,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基层青训教练员,在给球员安排这样的训练时,有没有真正明白这个训练的核心是要教会球员什么?
东方体育:以前谈到中国足球青训硬件的问题,总在说能不能给孩子一个球场,现在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了,软件的问题它其实比硬件更重要,比如很多教练去日本也发现了,其实日本孩子很多的青训场地它并不是很好,土场都有。
谢晖:我们去南美很多地方,也发现他们的硬件设施比我们现在的条件差多了,像乌拉圭一直在输出最顶尖的射手,但可以去看它底层的那些踢球的场地,你可以问问苏亚雷斯,他到几岁才开始买到第一双足球鞋?
所以,中国足球如今的问题不应该太强调硬件,更多的还是要从架构设计和软件上去思考我们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人才基数和选拔比训练更加重要
东方体育:你已经做过不止一家中超俱乐部的主教练了,你教练生涯一开始是带过青少年的。有种观点认为,青少年训练如果在这个年龄他没有接受正确的指导,等他到了下个年龄,可能想补也不一定能补回来。
谢晖:其实我当时带青训队的时候,那一拨队员已经是U16和U17了,我接手的时候90%已经成型,球员真正成型应该是6岁到12岁,黄金段是10岁到13岁。
我记得当时1998年龄段全国会踢球,我说的是会踢球,不是说好踢得有多好,一共426个人。名单还在我的笔记本里,一个年龄段,全国426个人,所以最终我们426个人里面挑了一个球队,最后还得把1999年的郭田雨和刘若钒召来。那个年龄段人员的窘迫,可以说是中国足球青训的一个最低谷,后来稍微好一点了。
我们踢球的时候,至少应该就是千里挑一。少体校制度塌陷了以后,一座城市仍然有几个训练机构,还能勉强做到百里挑一,情况后来变得更糟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机构10里挑一,比如1997/1998那一拨。
随着接下去对这一问题的越来越重视,此后情况好了些,但也很难回到千里挑一的那个年代,现在应该回到了100个人里挑一个人的比例。
如果那些真正有天赋的球员根本没有参加这项运动,你到最后的结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我们金字塔的最顶尖,怎么又输了?其实我们很清楚,我们从业人员很清楚,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强国绝对是万里挑一,在先进的足球国家万里挑一都说少了,你要成为一个德甲或德乙的球员,就是我们所谓的职业球员,那真的是不止万里挑一,因为踢球的人实在太多,巴西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现在很容易都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我们也许可以帮助一个球员把水平提高一大截,当然这点我不否认,一个好的教练,他的确可以帮助一个球员有很好的上升空间和通道,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夸大了这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选拔的重要性。
如果你选错了,花再大的精力也未必能有满意的收获,不是每个人都能练出来的,足球青训的第一步首先是扩大基数,第二就是选拔,发现那些可能的天才。
东方体育:你当年还是一名年轻球员的时候,中国足球还没有职业化改革,现在至少很多人能看到你踢职业足球如果踢到最好的水平,还是有不错的收入的。为什么你们那个时候踢球的人还是很多?
谢晖:当时有一个传承下来的少体校制度,少体校制度在三大球都是在编制内,所以说我们是有这个体系,说白了还是吃了红利。
但是后来因为觉得足球反正都已经职业化了,应该是俱乐部去管,最后变成两边都够不上,所以,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东方体育:足球青训不够卷吗?感觉只要你踢球了,你成为职业球员的概率,你现在比过去大了对吗?
谢晖:概率确实挺高的,10里挑一的话,10%能够踢职业足球,在足球强国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
留洋沟通不是问题
踢不上就是实力不够
东方体育:对于已经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的青少年来说,你认为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谢晖:比赛。在青少年阶段,你颠球能颠100个肯定比颠10个好,但是我绝对看到过颠10个球的球员,能赢颠球1000个的球员,当然,真正最顶尖的球员,又需要很有球感,所以说足球很复杂,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
但是比赛是帮助大多数球员提高的最重要手段,这次来比赛都能感觉到“村超”球队的水平在提高,因为他们每周都在踢这样的11人的比赛,一直这么踢是会有提高的。
东方体育:足球这个运动其实是一个很宽容的运动项目,不像有些运动项目对身体条件要求很严苛。两周前在香港,我遇到两个阿森纳的门将,一个是他们的拉亚,还有一个凯帕,他们俩都是一米八几的门将,但都是顶级的门将。
谢晖:以前有个墨西哥门将,花蝴蝶坎波斯,真实身高更矮,据说只有1米73,不是照样可以打世界杯吗?
有人觉得踢足球速度慢不行,但很多世界顶级中场都不快啊,瓜迪奥拉速度不快,齐达内速度也一般,他们都能成为最顶尖的球员。中卫也有很多不是很快的,我们其实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项目,我们把身体把速度放在最前面,是有一定问题的,足球的复杂性就在这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足球可能还没有完全入门。
东方体育:讲到球员的问题,你以前也曾经去欧洲踢过球,当年我们觉得好像很理所当然,谢晖在德国,杨晨在德国,然后英国有几个,但是现在忽然发现,这件事情的门槛,对于中国球员而言一下子变得很高。
谢晖:这个就是回到刚才我们说过的问题,当年我们是多少人里面挑了一个出来的,现在又是多少?现在这样比例挑出来的人,有几个人有机会去欧洲踢?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和东南亚的球队打都很困难,作为行内人我们不惊讶。
我再说一遍,这是个数学问题,只有你把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你才有可能去达到另外一个高度,而且不要忘了一点,欧洲联赛也在进步,这20年它的水平是一年比一年更高的,我们的近邻就做得非常好,日本足球20多年前跟我们在一个档次,也许韩国比我们高一些,但日本当时肯定是跟我们是同一个级别的球队,但现在已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东方体育:当年你去德国踢球,德国人会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把这个出场机会给你一个中国球员?
谢晖:你要达到他们的标准,你所有的标准都达标了,他们就让你踢了,在欧洲是没有外援这么一说的,如果你水平够了,你就踢了,没有那么复杂的逻辑在里面,你看到很多日本球员就这样,他为什么能上场?就是因为他有实力,他得到认可,有些人语言也不是很溜,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的球,而不是你的其他东西。我们在德国就说了,很多外援他就算是没有能够说德语,就算沟通不是很流畅,但是在足球场上很多是非语言的一些沟通,他如果真的达到一定的水平,他就能出场,而且这种足球场上的沟通是很容易的。其实就那么20个单词就可以沟通得很顺畅,没有什么太深层次的需要。掌握20个单词你基本就可以很顺畅地沟通足球话题。
我们现在很多的顾虑,或者是因为文化、语言,因为想太多了,其实唯一应该想的就是你够不够实力,踢不上是因为你不够实力,就是球还不够好,别的都是假的。
三苫薰也不是一开始就英语很好,孙兴慜可能情况不同一些,他16岁就去了德国,德语、英语都是在那边学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你作为球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