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背后是千千万万申城乒乓球爱好者 以车会友,感受“骑行热”
第A12版:体育生活 2025-08-18
上海业余乒乓创历史

背后是千千万万申城乒乓球爱好者

李一平

日前,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乒乓球项目决赛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比赛中,上海男队获得亚军,上海女队则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取得了上海群众乒乓球项目在全运会的历史最佳战绩,充分反映出近年来上海群众乒乓球蓬勃发展的成果。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上海爷叔”们的传奇

为了备战这次全运会群众比赛乒乓球项目,今年3月上海市乒协组织的“我要上全运”选拔赛。335名来自各年龄段的爱好者在球台旁挥汗如雨,竞争为上海队披挂上阵的机会。最终敲定的这支男子混合团体阵容——既有石泉派出所民警温尧亮这样的中年骨干,也有70岁仍活跃赛场的陆剑影,更有汤兵、柳延恒两位原上海专业队队员压阵。

“备战那两个月,几个上班族都是下了班直奔球馆。”领队杨家军介绍,每周球队有三次训练,虽然队伍里的不少队员都有本职工作,但对待训练却毫不含糊,有人刚值完夜班就站到球台边。

到了比赛时,上海队面临的每一场比赛都是硬仗,从小组赛到决赛一共六场比赛,每场都是五盘大战。杨家军直言:“太紧张了,看得我心脏病快犯了。”

上海男队闯入决赛殊为不易。半决赛对阵广东男队时,双打组合汤兵/柳延恒面临严峻挑战,两人预赛中曾负于广东组合蒙刚雄/朱震宇。半决赛前,他们埋头研究对手,最终成功复仇,终结了蒙刚雄/朱震宇的不败纪录。

而到了决赛赛场,首盘温尧亮虽失利,但奋力扑救尽显“不服输”,其“脱警服是爱好者,穿队服代表上海”的担当,鼓舞了队友。第二盘,70岁的陆剑影跑动迅猛、赢球振臂,为队伍扳平比分,让人忘却其年龄。

首次设立的45岁以上老将双打成上海队“杀手锏”。第三盘,52岁汤兵与51岁柳延恒,在先失一局后连扳两局,击败河南组合潘京生/温宇凯,拿下关键分。

第四场单打,60岁的严国忠虽1比2惜败给对手范良军,但首局发球抢攻积极主动,比赛回合引发现场阵阵欢呼。

决胜盘最扣人心弦。左华荣与河南队刘岩战至10平、11平、12平,最终憾负,但其展现的韧性令人难忘。

群众赛事基础助力突破

从上届陕西全运会的单打比赛一金、一银、两铜和一个第四名,以及男女团体分获第五名,到今年大湾区全运会的男子团体银牌、女子团体第四名以及单打一铜牌一个第六,上海群众乒乓球的水平逐年向好的背后是上海市各级各类群众乒乓球赛事的火热,更多的市民参与乒乓球运动,不同年龄的乒乓球爱好者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

小朋友、大朋友、外国友人同场竞技,原国手参赛,许昕来颁奖,刘诗雯来道贺。无论业余组还是专业组,每一场球都精彩纷呈,这就是球友每年必到的“乒乓春晚”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作为申城知名的群众乒乓球赛事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已经进入第20个年头,人数最多时曾吸引了超过3000人次参与。

除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在每年的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每四年一届的上海市民运动会中,乒乓球的设项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为了让老年爱好者能找到旗鼓相当的对手,这几年的上海乒乓球赛事还继续细分年龄,将最大年龄放宽至70岁,最大程度上和全运会群众乒乓球项目的参赛年龄相适应。

同时,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乒乓球爱好者也有不同的赛事可以选择。近年来,上海市乒协针对白领,推出了手机乒乓球趣味赛。让白领不再因“没时间、没场地”烦恼,拿上手机,两张桌子一拼就能打起乒乓球。此外,砂板乒乓球、大手牵小手、乒乓球预防帕金森等丰富的活动,让申城的群众乒乓球始终保持活力。

上海乒乓球队曾三次获得全运会男团冠军,这里不仅走出过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更难能可贵的是乒乓球在这座城市里始终保持着活力,走进社区运动场、市级体育馆,都能看到老百姓乐享乒乓的场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