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张本智和:我希望能拿到冠军 孙颖莎等名将:适应无压力 女队稳扎稳打  男队多人出局
第A08版:乒乓 2025-08-20
大满贯赛场首用环保新球

孙颖莎等名将:适应无压力

程超

孙颖莎

当世界顶尖乒乓球运动员齐聚瑞典,为WTT大满贯的荣耀而战时,他们手中的武器,一颗小小的白色赛璐珞球替代品,正悄然成为比冠军归属更引人深思的话题。从美国到横滨,再到瑞典马尔默,连续三站高级别赛事,比赛用球次次不同,引发了球员、教练乃至球迷的广泛讨论。而本站瑞典大满贯,比赛用球为红双喜“乒飒”球。

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材料进化史。从危险易燃的赛璐珞,到安全但脆弱的醋酸纤维,再到如今稳定可靠的ABS塑料,每一次变革都围绕着安全、性能与普及性展开。而“乒飒”的出现,标志着进化进入了全新维度:环保可持续。

其核心区别在于材料的“前世今生”。与目前普遍使用新料ABS(如红双喜“赛顶”)的传统球不同,“乒飒”的配方中,再生料(回收塑料)占比超过65%。这些再生料并非来自普通废品,而是经过严格筛选、获得全球回收标准(GRS)认证的电子电器废弃物,如冰箱、笔记本电脑等白色家电中的ABS部件。通过高科技分选、破碎、再造粒过程,它们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被塑造成顶级竞技的舞台精灵。这一过程显著减少了新塑料的生产,降低了碳足迹。

任何器材的变革,其接受度最终取决于性能。据了解,由于主材仍为ABS,“乒飒”在核心性能上与“赛顶”等球“基本上保持一致”,甚至在2024年中国国家队的盲测中,获得了“落点准确性更高”“更得心应手”的评价。

然而,变化确实存在。其一是击球感偏硬、偏重。这源于材料配比改变后带来的硬度细微提升,尽管重量、圆度等硬指标完全符合国际乒联(ITTF)标准,但这种手感上的差异需要运动员适应。其二则是视觉上的微调:“乒飒”的白球相较于“赛顶”,视觉上略显深沉,但这同样在ITTF的颜色标准范围之内,其根源仍在于使用了回收材料。这些细微差别,对于依赖极致手感与视觉专注的职业运动员而言,无疑是本次换球讨论的焦点。适应与调整,成为他们赛前备战的关键一环。

令人欣慰的是,首批“吃螃蟹”的顶尖运动员普遍给出了积极且淡定的回应。世界第一孙颖莎的感受颇具代表性:“球是新材质,但这两天训练没有什么不适应,和以往红双喜的球差不了太多,按部就班地按照以往节奏去准备。”她的表态迅速稳定了军心,表明这次革新并非一次颠覆性的挑战。

除了孙颖莎,国乒其他主力也分享了对新球的感受。王曼昱坦言:“球的弹性、球速可能有一点点区别,但完全在我的感觉范围之内,场地、球台配合起来还是熟悉的节奏。”林诗栋觉得新球可能略重一点,“但没什么太大区别,很正常。”梁靖崑则说:“球似乎稍微大了些。因为是环保材质,我们在双打上做了简单磨合,适应起来没问题。”这些反馈精准印证了“乒飒”因再生料带来的硬度略高、击球感偏重的特性,但所有差异都被控制在运动员可快速适应和掌控的范围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