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世锦赛迎开门红,中国女排暴露问题 女双与男双呈现“两个极端”
第A09版:乒乓 2025-08-25
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背后的国乒双打生态思考——

女双与男双呈现“两个极端”

张立

2025年国际乒联瑞典大满贯的赛场上,乒乓球台两侧演绎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当孙颖莎和王曼昱在女双领奖台上高举奖杯时,林诗栋和黄友政却在男双赛场黯然神伤。这一喜一忧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两场比赛的胜负,更是中国乒乓球在双打项目上面临的深层次课题。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张立

女双稳健

心理底蕴

女双决赛堪称当代乒乓球战术演进的经典范本。面对日本组合张本美和/大藤沙月的猛烈冲击,中国组合展现了大满贯得主应有的应变能力和战术素养。日本选手开局便以72%的近台快攻得分率先声夺人,其侧身强攻配合反手拧拉的战术组合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真正令人叹服的是中国组合的调整能力——她们在中远台对拉中始终保持53%的得分率,这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实则为后续逆转埋下了关键伏笔。

当决胜局的比分定格在11比2时,张本美和跺脚懊恼的瞬间,这场WTT瑞典大满贯女双决赛的胜负天平已彻底倾斜。最终,中国组合孙颖莎/王曼昱在先丢一局后完成逆转,用教科书级的战术调整击溃日本队,将中日乒乓球的博弈智慧浓缩在这五局激战中。

从技术层面分析,这场胜利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战术执行的坚定性。孙颖莎的正手弧圈球与王曼昱的反手快带形成了立体火力网,将日本组合的失误率从首局的22%推高至34%。其次是临场应变的及时性。马琳指导在暂停时强调的“压制反手位”和“锁死大藤沙月中路”战术,在决胜局收到奇效,日本组合在中路防守的失分占比高达64%。最后是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中国组合依然能够保持战术思路的清晰,这体现了世界冠军的心理底蕴。

问鼎欧洲大满贯瑞典站是中国女双在2025赛季获得的第三个重要赛事冠军,进一步巩固了在世界乒坛的领先地位。日本组合虽然失利,但展现出的竞技水平已经对传统强队形成实质性威胁。这场耗时52分钟的五局大战既是对中国选手的严峻考验,也为世界女子双打格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注脚。

男双连续七站无冠

处理关键分能力不足

男双的失利则暴露出多方面问题。林诗栋/黄友政对阵中国香港组合黄镇廷/陈颢桦的决赛中,虽技术统计显示双方实力相当,但在关键分的处理上明显存在不足。黄友政在决胜时刻的犹豫不决,与对手“拼每一分”的坚决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五局大战中,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个持续20多板的超长回合,涵盖了几乎所有乒乓球技术:发球、接发球、摆短、劈长、对拉、变线等。这个球结束后,连对手都忍不住为国乒组合的精彩表现鼓掌。然而,其不仅展现了年轻选手的技术全面性,也暴露了在压力下终结比赛能力的欠缺。

另外,裁判在比赛中也成为了一个小插曲。第四局时,国乒组合对一个判罚提出异议,要求观看回放。经过视频回放后,裁判维持原判,这个插曲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国乒组合的节奏。

再看中国香港组合黄镇廷和陈颢桦,两人搭档时间不长,却能以黑马之姿问鼎,这既说明世界乒坛竞争日趋激烈,也表明了世界乒乓球整体实力的提升。这场比赛也是中国香港组合黄镇廷/陈颢桦搭档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赛事冠军。赛后,黄镇廷表示:“我们完全没有想到能够夺冠,只是抱着拼的心态去打每一分。”陈颢桦则补充说:“我们在关键时刻打得更坚决,这可能是取胜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站既照见了女双的坚韧与智慧,也反射出男双的困境与挑战。这两场比赛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世界乒坛竞争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唯有不断创新训练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战术研究深度,才能保持中国乒乓球在这个项目的领先优势。纵观近期七站国际赛事,国乒男双持续无缘冠军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这既与各协会对双打项目中的重视程度提高有关,也反映出我国在男子双打人才培养和配对组合上可能存在系统性需要完善之处。相比之下,女双项目虽然保持优势,但日本新生代选手的快速成长已经构成实质性威胁。

从更深层次看,这两场双打决赛揭示了当代双打比赛的五大竞争逻辑:中远台相持能力决定比赛上限,落点分配效率优于单纯力量,暂停时机直接影响关键分走势,组合技战术互补性构建体系优势,心理韧性则是决胜局的终极放大器。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乒乓球双打,也对整个竞技体育的双人项目都具有启示意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