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芷蕾为出演《繁花》,在拍摄前接受了长达两年的舞蹈训练,学习拉丁舞、探戈等多种舞蹈形式,以塑造角色李李的仪态特有的风韵
“大胆去做,万一像我一样呢?”这句话从威尼斯颁奖台上传来,穿透时空,回荡在每个追梦者心中。39岁的辛芷蕾手捧沃尔皮奖杯,聚光灯下,她的笑容里藏着黑龙江小城的冰雪、长江的寒流、跑道的汗水,和无数个排练室的晨昏。从寒门女孩到国际影后,她用二十年时光诠释了一个真理:真正的逆袭,从来都是野心与实力共舞,倔强与松弛并存。而这场华丽蜕变的核心密码,竟深藏在她与游泳、跑步、跳舞这三项运动的深刻对话中。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张立
水之勇
长江波涛下的谎言与涅槃
水是至柔至刚的哲学。对辛芷蕾而言,水既是考验,也是洗礼。
2012年的那个决定,至今听起来仍带着几分江湖豪气。为了争取电影《长江图》的女主角,这个东北姑娘面对导演的质疑,眼睛都不眨地声称:“我会游泳。”事实上,她一点儿不会。当真相大白时,导演的愤怒与长江的冰冷同时袭来,她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镇定:“我要是不撒谎,你肯定不会选我啊!”
接下来的60天拍摄,成为辛芷蕾演艺生涯中的第一次“渡劫”。冬日长江,江水刺骨。她光脚踩进冰冷的江水,碎玻璃划破脚底也不喊停。为了一场跳江戏,她灌下白酒壮胆,跃入浑浊汹涌的激流。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从容,从泳池里的扑腾到江河中的搏浪。这不仅是学会游泳的过程,更是一场肉身与意志的双重涅槃。
“水教会我的,是先沉下去再浮起来的勇气。”辛芷蕾在后来的访谈中这样总结。这种勇气延续到了《繁花》中饰演李李时的水中戏份。那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年的新手,但在拍摄一场浴缸戏时,她仍然反复琢磨如何通过水中的肢体语言展现角色的神秘与脆弱。“水是有表情的。”她说,“涟漪的波动,身体的沉浮,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四年后,《长江图》入围柏林电影节,她从长江中捞起的不仅是角色的灵魂,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表演哲学:“真正的表演就像潜水,需要先屏住呼吸,完全融入另一个世界。”如今,游泳已成为她日常训练的一部分,但每次入水,都会让她想起长江的洗礼。那是用命搏来的松弛感,是危险中开出的花。
运动体验转化为表演养分
游泳、跑步、跳舞——三者看似迥异,却共同构建了辛芷蕾独特的生命力体系。
水的包容教她敬畏与适应。在长江的拍摄经历让她明白,人有时候需要先沉入深渊,才能触摸到天空。这种哲学影响了她的表演方式——不过度设计,不刻意表现,而是如水流般顺应角色的情感脉络,在自然而然的流动中展现真实。
跑的坚持教她沉淀与耐心。七公里路上的独处时光,成为她消化角色、思考表演的宝贵时刻。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她相信持久的力量,愿意为了一个好角色等待数年,为了一个镜头反复琢磨。这种长跑思维让她在演艺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舞蹈的表达教她收放与掌控。通过舞蹈训练获得的肢体智慧,让她能够在方寸之间释放磅礴能量。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一次停顿,都成为表演的亮点。这种精准控制的能力,使她在面对大银幕的特写考验时游刃有余。
辛芷蕾的身材管理亦是三者融合的成果:168厘米的身高并非超模体型,但紧实的肌肉线条、修长的脖颈与背部曲线,皆是她长期践行力量训练加有氧加柔韧平衡的证明。她拒绝病态瘦弱,推崇力量型美感。正如她拒绝被定义,坚持野心与实力共存的生存美学
实际上,辛芷蕾的运动故事远不止于体能训练或身材管理,更是一场从肉身到艺术的升华历程。在表演方法论上,她开创了独特的“体能代入法”:通过身体的记忆来触发情感的真实。拍摄《长江图》时,江水的冰冷成为她表现角色绝望的物理刺激;每天七公里的跑步习惯,让她在演绎坚韧角色时能够调动那种疲惫中坚持的身体记忆;舞蹈训练赋予的肢体控制力,则让她能够精准地通过外在形体展现内心世界。
这种将运动体验转化为表演养分的能力,使辛芷蕾的每个角色都带有独特的生命力印记。她的运动哲学也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演员。在综艺节目和访谈中,她多次强调:“演员的身体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而是表达艺术的媒介。健康的力量美比脆弱的瘦弱更有表现力。”这种观念正在悄然改变着行业对女演员身材的审美标准。
跑之韧
七公里路上的自律与自嘲
如果说水教会她的是瞬间的勇气,那么跑步磨练的则是持久的韧性。
“每天跑7公里,为什么不瘦还胖了两斤?”辛芷蕾在粉丝群的这番吐槽,意外地登上了热搜,也让人们看到了光环背后的真实。在这个对女明星身材极为苛刻的时代,她的坦诚如同一股清流,消解了“完美身材”的神话。
但玩笑背后,是辛芷蕾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跑步于她,从来不是功利性的减肥工具,而是一场与自我的持久对话。无论是《绣春刀》中丁白缨的凌厉刀法需要核心力量支撑,还是《繁花》中李李的风情万种需要体态把控,跑步带来的心肺耐力与肌肉线条都是看不见的基石。
辛芷蕾的跑步哲学恰如她的人生观:不必矫饰辛苦,但永不停止前行。在拍摄《如懿传》期间,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跑步,只为在镜头前展现出后宫妃嫔应有的挺拔体态。为了《绣春刀Ⅱ》中那个令人惊艳的劈刀动作,她增加了核心训练,通过跑步增强下肢力量,最终呈现出武侠影史上又一个经典瞬间。“跑步是最公平的。”她曾说,“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这种信念也延伸到了她的职业生涯中。从配角到主角,从电视剧到电影,她一步一个脚印,不投机不取巧,用作品说话,用实力证明。
镜头前,辛芷蕾可以是《恋爱先生》中身姿飒爽的职场精英,镜头后却是咬牙坚持的普通人。这种反差感,正是她观众缘的密码。野心不必隐藏,脆弱也无需掩饰。当她手捧奖杯站在威尼斯舞台上时,每个了解她故事的人都知道——那七公里路上的每一步,都通向了这个时刻。
舞之灵
肢体语言中的戏魂与张力
虽未以舞者身份闻名,但辛芷蕾的舞蹈训练经历早已渗入表演的毛细血管。舞蹈赋予她的,是对肢体控制的极致敏锐。《庆余年》中海棠朵朵的洒脱步伐,《绣春刀Ⅱ》中丁白缨的利落身姿,甚至红毯上每一个定格的姿态,皆隐含着舞者的节奏与韵律。“角色的灵魂往往藏在背影和步态里。”她曾在访谈中透露,“一个女人的身份、经历、情绪,都能通过走路姿势传递出来。”
为了《繁花》中李李的沪上风情,辛芷蕾专门研究了老上海女性的仪态:如何持烟,如何迈步,如何用腰肢的摆动传递神秘感;为了《如懿传》中金玉妍的狠戾,她以颈部线条的紧绷感强化阴谋气息,甚至连手指的弯曲程度都经过精心设计。“古装剧尤其需要肢体语言。”她解释说,“因为头饰、服装的限制,演员的面部表情反而受约束,这时候身体就成了主要表达工具。”
这种用肢体叙事的能力,正是舞蹈训练赠予她的隐形王冠。早年学习舞蹈的经历让她深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说话。在《长江图》中,她通过背部肌肉的紧绷与放松展现角色的恐惧与决心。在《绣春刀》中,她通过手腕的翻转力度传递刀法的凌厉程度。
跳舞与表演的本质相通,皆是以身体为笔,以情感为墨,书写故事。她的“舞”从未局限于舞台,而是化入每一个角色的血脉中,成为她演技高级感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