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4日,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游泳比赛总决赛暨上海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在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盛大举行。来自全市16个区的1129名青少年游泳健儿,历经分站赛的激烈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齐聚于此,共同角逐这场年度最高水平的青少年游泳盛会。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16区全部挺进总决赛
各区游泳格局稳中有进
经过为期两天紧张而激烈的角逐,各区游泳队的表现可圈可点,团体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的排名也新鲜出炉。徐汇区、杨浦区、普陀区游泳队凭借出色的发挥,在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位列团体奖牌榜前三。其中,徐汇区以45金、37银、20铜的绝对优势雄踞榜首,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杨浦区则以15金、12银、14铜位列第二,普陀区以14.5金、22.5银、19.5铜位列第三。随后依次是黄浦区、宝山区、浦东新区、闵行区、长宁区、虹口区、静安区、松江区、嘉定区、青浦区、崇明区、奉贤区、金山区。
在团体总分榜中,徐汇区同样表现出色,以1450.5分高居第一,普陀区(950.5分)和黄浦区(734分)分列第二、第三位。随后依次是杨浦区、宝山区、长宁区、浦东新区、静安区、虹口区、松江区、闵行区、嘉定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金山区。
徐汇区的“双第一”成绩,绝非偶然,这背后彰显了其在游泳项目上的深厚底蕴与科学训练体系。多年来,徐汇区注重青少年游泳人才的培养,从基础训练到专项提升,都有着一套完善的方案。专业的教练团队、先进的训练设施以及浓厚的游泳氛围,为运动员们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普陀区此次进步显著,他们不断加大在游泳项目上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选手。宝山区则连续两年稳居总分榜第五,展现出了稳定的竞技水平。
相比之下,浦东新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在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布局、办训模式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本市郊区的游泳项目布局与训练水平相比中心城区较为薄弱,但这两年,郊区都在努力布局,积极追赶。在本届总决赛中,首次实现了全市16个区都进入总决赛的佳绩。其中,嘉定区有金牌进账,青浦区有银牌和铜牌进账,崇明区也拿到了两块铜牌,这充分体现了过去几年郊区在游泳项目上的努力和付出。然而,奉贤区和金山区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大在游泳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才能在未来收获奖牌。
科学设项调动训练
先进计分系统确保公正
本次赛事在项目设置上大胆创新,引入了小全能项目。针对2014年至2016年出生的选手,增设了“100米自由泳 + 200米个人混合泳”“100米仰泳 + 400米自由泳”等组合项目,涵盖了蝶、仰、蛙、自四种泳姿。上海市游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秋苹表示,此举旨在通过竞赛杠杆推动各区青训教练夯实基础训练,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技术全面性发展。在传统的游泳训练中,部分教练和选手可能更注重单项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技术的全面性。小全能项目的设置,让选手们必须在多种泳姿上都有所掌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未来的游泳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执裁技术层面,赛事引进了“数智体育”全自动计时计分系统,为比赛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出发台上方的高清摄像头可实时记录运动员触板瞬间,作为人工计时的补充,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计时误差。水下摄影与视频裁判系统则通过多角度回放,精准判定犯规动作,避免争议。例如,在男子A组100米蝶泳决赛中,一名选手在触壁时动作存在争议,视频裁判系统迅速介入,通过多角度回放,快速核实触壁顺序,确保了成绩的公正。刘秋苹强调:“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执裁效率,更为运动员提供了公平的竞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运动员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比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上海青少年游泳运动在项目普及、人才选拔与科技应用上迈上了新台阶。随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上海将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完善竞赛体系,为中国游泳事业输送更多新生力量。相信在未来,上海的青少年游泳健儿们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