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大师赛领衔  国庆大赛连连看
第A08版:网球 2025-10-10
赛事如风起,经济兴潮涌——

大师赛领衔 国庆大赛连连看

章丽倩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国庆叠加中秋的超级黄金周,上海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9.74%;线上线下消费支付金额796亿元,同比增长3.0%;离境退税开单数同比增长六倍,销售金额同比增长7.2%。这其中,大戏连台、亮点不断的申城体育赛事,当然也刷出了大大的存在感。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超越“背靠背”来看“赛叠赛”

体育圈里有个专用名词叫“背靠背”,意指运动员或队伍连续参赛的情况。比如在F1里,“背靠背”指的是连着的两个比赛周末,而在别的项目中,这种无缝连接还可能更加紧密。但是,这个国庆长假里的申城赛事何止是“背靠背”啊,压根儿“赛叠赛”。

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正赛赛期是10月1日至12日,9月29日至30日为资格赛阶段。今年的上海赛艇公开赛,为了和9月末落幕的赛艇世锦赛双赛联动,它的办赛时间第一次进入国庆长假,是10月2日、10月3日两天。别克LPGA锦标赛,比赛时间10月9日至12日。还有在上海国际赛车场鸣响引擎的上海8小时耐力赛,在宝山长滩举行的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等。看看它们的赛期排布,可不就是叠加再叠加的状态?

各有亮点的赛事在申城国庆档百花争妍,对“纯血”体育迷或者“旅游+观赛”党来说,可谓一大利好:长假在手,既可一次看过瘾,也能“挑挑拣拣”自由选。

“我们虽然是家庭出游的模式,但爸爸妈妈还没有很上年纪,不需要我一直陪着,他们自己也能开心玩。所以,我们一家主打的就是既有集体行动,也有单兵作战,大家都轻松。苏州河上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和上海网球大师赛,我都买票当了观众。”在上海大师赛比赛场地的官方纪念品商店内,记者见到了一位网名是“爱看球”的南京观众。在父母选择逛逛网红新景点和会会沪上老朋友的时候,他把自己此次上海国庆游的主题定为“要在赛场饱眼福”。

记者见到“爱看球”的时候,他刚在纪念品商店内完成了一轮“血拼”。“虽然没买到最爆款的‘爆炸头’和‘卷毛头’,但还是给让我帮忙代购的几个朋友挑了好几款比较可爱的纪念品挂件。当然,我自己也买了,因为真的蛮火的,很自然就关注了。”

据上海久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金梦婷介绍,本届上海大师赛期间,办赛场地旗忠网球中心每天都有约两万多观众入场,而赛场内官方纪念品商店的日消费单数大约在6000至7000单区间内,“转化率还是比较高的”。

当观众对一项体育赛事的参与程度,不再仅限于“买票-入场-看比赛”,申城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你未唱罢我已登场的热闹态势,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可供开发和挖掘的赛道。

化人气流量 为经济增量

赛事如风起,经济兴潮涌,一张张体育赛事的门票可以如何带动消费、增能城市经济?一年一更新的《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已经给出示范,而如今——更蓬勃的能量正在汇入。

正在举行中的2025上海大师赛,它的赛期(正赛阶段10月1日至12日)不仅覆盖了整个国庆黄金周,决赛日还恰逢长假后的周日(10月12日),重叠度高达九天。受此联动影响,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亦斌预测,今年赛事现场观众人数预计突破24万人次,其中上海以外的观众占比超70%,境外观众占比约11%,均高于去年水平。

“均高于去年水平”,从赛事为城市经济增能的角度来说,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此时,《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能为大家提供比较权威的数据参考。去年,上海大师赛吸引了超22万人次到场观赛,直接经济影响达到15.30亿元,间接经济影响中的产出效应40.86亿元,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旅、购、娱)拉动效应15.92亿元。

当一项赛事叠加区域联动,时间就是最专业的“延时拍摄大师”。近些年,每次记者去到旗忠网球中心,都会肉眼可见地发现网球中心附近的居民区越来越多了,商区也变多了。当然,赛事的区域联动还有更快速、直接的体现。

今年,闵行区围绕上海大师赛展开的“票根经济”升级到了2.0版本,通过联动区内的六大重点消费区域,向商家和消费者有针对性地发放补贴。同时,闵行还聚焦文旅商体展联动,在赛事期间推出了更多相应的主题消费场景,如“门票+住宿”“赛事+旅游”“赛事+消费”等,可谓选项丰富。

说回到上海大师赛期间人流如织的旗忠网球中心,结合已有的大数据,杨亦斌介绍说,本届赛事期间的境外观众占比约11%。这部分对上海可能是人生地不熟的观众,旗忠现场也为他们新增了实打实的便利——离境退税服务,在赛场的观众活动区里就能办。

根据上海市商务委在10月9日发布的数据,此次国庆长假期间,申城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9.74%;线上线下消费支付金额796亿元,同比增长3.0%;离境退税开单数同比增长六倍,销售金额同比增长7.2%。这其中,大戏连台、亮点不断的申城体育赛事做出了多少贡献呢?真的很期待下一次官方数据的发布。

双轮驱动显助益“沪牌”赛事正成长

上海以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目标,已发展出了既要有国际高能级赛事也要有自主品牌赛事的“双轮驱动”模式。而在这回的国庆长假里,上海国际赛车场内响起的引擎轰鸣声,就为“沪牌”赛事和假日经济添上了新的一笔。

早在9月份时,上海国际赛车场周边的凯悦酒店、全季酒店、海友酒店等,就迎来了一波国庆档旺销,普通的双床房、大床房都出现了售罄的情况。这部分订房者中,很多都是冲着上海8小时耐力赛来的。也许挺多人知晓这项赛事,是因为参赛车手名单上有王一博、周翊然这两位人气艺人,不过在赛车业内,它其实自有定位,就是——在全国最高级别赛道上举办的最长距离赛事。

上海国际赛车场大家估计都知道吧,就是每年举办F1中国大奖赛的场地。在10月6日至8日的这三天里,当引擎轰鸣声在这条权威的赛道上响起时,也标志着上海又一项自主体育赛事IP的落地。根据办赛方的数据,在为期三天的2025上海8小时耐力赛上,共有近三万人次到场观战。

从观众构成的分析来看,“年轻化、外埠化”的特征非常明显:20至30岁女性观众成为主力,且近九成人是从外地特意赶来。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跨界车手的流量效应使然,但——确实有更多非传统赛车受众由此生出了一项新的关注。“对,我们是从王一博开始关注起赛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赛车本身有了更多关注。我们也知道张臻东、邓亿这些国内著名车手这次也来参赛了。”成都观众唐佳分享道。

过去20多年,上海国际赛车场承办过F1、FE、WEC、WTCC、MotoGP、V8、CTCC等众多的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如今,这条中国赛车地标性的赛道和它背后的团队,则有了一次新的出发。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优势,让上海8小时耐力赛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高起点,更填补了国内自主大型耐力赛的空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