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每逢长假心欢喜,节后却要“苦哈哈”?近年来,“节后综合征”早已声名远播,每到长假后时段必定登场。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摆脱它的影响呢?科学运动和一系列的健康生活细节就是不错的选择。
近日,常在上海徐汇西岸活动的路跑爱好者赵然发现,位于星美术馆附近的那块区域“上新”了。鲜亮明媚的色块攀上了美术馆的屋顶,现场还新添了不少既有艺术感也有运动感的布置。自10月9日至15日,覆盖了跑步、瑜伽等项目的60余节免费课程在那里开展,就是希望能在运动与艺术相辅相成的氛围中,让更多人“一起好状态”。
10月9日是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不过因为用了半天调休,听进朋友推荐的路跑爱好者赵然还是在下午时段偶得半日闲。他来到星美术馆这儿,既感受了上新后的徐汇西岸新景致,也去体验了“好状态趣动场”。“我老家不在上海,但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十来年后,我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尽管这里可能有不小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总有各式各样的创意和活动,好好利用的话,是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平衡和再出发的。”
而除了像上文中的这位朋友到“艺术+运动”的氛围中自我调适外,记者还有更多的建议也可以跟大家参考。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提高专注力与睡眠质量,能帮助大家在长假后更快、更好地唤醒自己。慢跑半小时、10分钟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散散步、晒晒太阳等方式也值得推荐。当然,不同年龄的人群也有不同的节后恢复锻炼建议。
如果你是工作强度比较大的上班族,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强度无需高,保持在中低强度即可(即可以边运动边说话,但开口唱歌的话就会有断续)。忙碌的时候,可以用小运动量来维持锻炼,以求不影响正常生活为宜,待得空时则可考虑加量,比如呼朋唤友去踢上一场球,给身体加入一些良性刺激。
而对年轻且业余时间比较充裕的人来说,则可以对大运动量的锻炼适度地加码,以每周两到三次为宜。
年长者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兼顾到更多细节。快步走是各运动选择中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项,对因年龄增长而膝盖磨损或明显肥胖者来说,快步走更能有助于保护他们的膝关节。此外,游泳、骑自行车等也都可依照个人情况,选择性采纳。
节后重启生物钟成关键项
长假期间,有多少人能经受住懒觉的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如平日般乖乖地按点睡觉?不过,如今假期已走远,重新“结算”成了眼前事,它表现在人们身上的直接反应可能是——开工了,白天不精神,晚上睡不着。
所以,不少人克服“节后综合征”的第一步,很可能都得是积极调整生物钟。受上下班、上下学时间的硬性影响,哪怕长假期间再“放肆”,节后大伙儿的生物钟都会调整过来,区别就在于快或慢。而调整得越快,就越有利于人们回归到正常生活节奏。
对平日睡眠质量不算高且入睡铺垫时间较长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来决定是否要在节后恢复阶段进行夜间锻炼。运动锻炼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身体反应,有些人运动后容易困乏,有助于之后的睡眠,但还是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在运动后身体的兴奋度会明显提升,如果从运动完毕到入睡前没有留出充足缓冲的话,夜间锻炼反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入睡。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的话,那夜间锻炼就不是一个好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