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润宇
“我不想每周都谈论场地,这不是我的工作,但这不仅是速度慢的问题。”
即使发球成功率超过70%,小兹维列夫在巴黎大师赛首轮比赛中发出的ACE球却寥寥无几。以发球见长的他,对场地变慢感到不解。
闯入16强后,小兹维列夫进一步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如果打出一记上旋很强、弹跳很高的正手球,球的飞行轨迹会非常平。如果打出一记速度非常快的球,球却会莫名其妙地停在场地上。”
巴黎大师赛是唯一室内硬地大师赛,原本在巴黎的阿克体育馆举行,今年迁至巴黎西部近郊的拉德芳斯体育馆,但新场地遭到了球员的批评。
就连喜欢慢速球场的西班牙人阿尔卡拉斯,都在巴黎意外折戟,第二轮就出局,“感觉就像在红土上比赛”。
随着球拍的迭代、球员的打法逐渐变为底线拉锯,如果球员每场比赛不拉多拍,似乎比赛就不够精彩。因此,网球各类场地的特点,似乎正趋于统一。
小兹维列夫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过去,不可能在草地、硬地或红土场上,用同样的方法打球。如今,几乎可以用同样手段应付任何场地。”
瑞士巨头费德勒也提及过类似的观点,场地速度几乎相同,是“球员个性消退的原因”。
另一个问题,在于多拍拉锯对球员身体条件的压力。球员在赛季末还要被迫面对高强度的比赛,冒着可能出现伤病的风险。在赛程不断拉长的背景下,这种循环能持续多久?关键的不在于比赛好看与否,而在于能否有人打比赛。今年赛季末,ATP的退赛潮就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放慢场地球速能够双赢,那么这值得提倡。但很明显,得利的只有主办方。巴黎赛事总监承认“故意放慢球速”,称这是因为收到了ATP的反馈,认为“去年的巴黎球速过快”,因此采取变更措施。从他们的角度看,只要让每年的比赛精彩、收回票房,就达到了目标。
每项赛事的主办方,都是这么想的。既然不同赛事对球员提出了一样的要求,难免球员“没了个性”,这也不是他们的优先考虑事项。球员或许认为,首先要适应越来越多的多拍、越来越密的赛程,才能“生存”。
但结果就是,让比赛本身成为了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