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见证乡村医疗史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2-07-27
消逝的是时光 不散的是精神

“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见证乡村医疗史

陶胡昀

王桂珍近照(上:在赤脚医生陈列馆门口;下:向参观者介绍中草药)

◆印有王桂珍形象的当年的上海市粮票

◆王桂珍(前右)到村民家中送医送药(“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布展用图)

“赤脚医生”曾是沪郊农民对半农半医的卫生员的亲切称呼,他们“不拿工资,帮助种地,亦工亦农,赤脚行医”。1968年,《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上海市的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此后,“赤脚医生”模式向全国推广。

在上海祝桥镇江镇社区,有一位赤脚医生的代表人物王桂珍,她出身寒微,却用自己的努力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力量,三十余年的行医生涯颇具传奇色彩:多次得到毛主席的接见;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是红极一时的故事片《春苗》的主人公原型;肖像登上1977年发行的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壹斤粮票”的票面……作为中国基层医疗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今已年近耄耋的她致力于让后人了解“赤脚医生”的历史、继续发扬赤脚医生“做人民健康守门人”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心依旧火热。

◆见习记者 陶胡昀

从农家姑娘到“赤脚医生第一人”

王桂珍1944年出生于川沙县江镇公社大沟大队的一户贫寒农家。小学四年级时,王桂珍险因家贫辍学,幸得大队一位婶婶替她垫上了两元学费,她才得以完成小学学业。15岁时,王桂珍成为了一名纺织工人,后在1961年“大办农业”的号召下回乡务农。年轻的王桂珍做事雷厉风行、责任心强,曾被任命为大队的团支部书记,1964年又因防治、消毒工作做得到位,获评队内的“卫生积极分子”。

1965年,在毛主席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之下,江镇公社于当年12月开办了第一期半农半医培训班,王桂珍被推荐为第一批的28名学员之一。繁杂的课程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来说颇为吃力,但她刻苦求学,熄灯后经常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继续看书,最终顺利结业。1966年4月,她回到大队,背起药箱,一边劳动,一边给村民看病。

起初,很多人质疑这个仅仅经过了4个月短期培训的“黄毛丫头”是否真的能给人看病,王桂珍不怕脏不怕累,用“一根针一把草”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头疼脑热,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有一次,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婴脸色煞白,濒临夭折,与接生员同在现场的王桂珍牢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减轻剂量给她来了一剂“强心针”,使婴儿转危为安。这个女婴如今已经四十多岁,每次见到王桂珍都要亲切地拉住她的手,感谢“嬢嬢”当年的“救命之恩”。

1974年,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作为中国百万“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发言,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赤脚医生”。发言结束后,有外国与会者当场向她提问:“农民的手断了怎么处理?”王桂珍从容不迫地应答:“应该用止血带结扎,每小时放松一次……”回答赢得了认可。1975年10月,王桂珍在北京接受培训后被任命为卫生部“三三制”干部,晋升为副部级官员。

之后的岁月,王桂珍经历了人生浮沉。1977年,她经组织安排到江镇公社丝绸服装厂当厂医,成为了乡办企业的“赤脚医生”。1987年,王桂珍被安排到江镇卫生院工作。在此期间,她每周两次赶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旁听夜间课程,课程结束后寄宿在熟识的医生家中,第二天3点起床赶回浦东上班,最终考取了医师资格。1999年,王桂珍从江镇卫生院退休,结束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从艰苦岁月到家业有成

王桂珍出身农家,平时艰苦朴素。她与丈夫邱水兴同为大沟村人,两人“青梅竹马”,自幼相识。1972年他们结婚时,家徒四壁,且没有结婚照、没有介绍人,也没有请一桌酒席。因丈夫在甘肃煤矿支边,直到退休后才回到上海,结婚后夫妻二人也长期分隔两地。

王桂珍担任“三三制”干部时,一年中4个月在卫生部工作;4个月在川沙县卫生局工作;4个月在大沟村当赤脚医生。由于不拿工资、只拿大沟大队的平均工分,王桂珍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她曾回忆:“我在卫生部一天有5毛钱补贴,就拣最便宜的菜吃,比方说菠菜、豆腐干,开会开得晚了就去食堂买两个窝窝头垫肚子。”捉襟见肘时,王桂珍写信向丈夫“求助”,邱水兴虽然工资也不高,但每月都把节衣缩食省下的钱寄给王桂珍。

1999年,退休后的王桂珍与邱水兴又一起投身商海,办起了印刷厂,并用自己和丈夫名字的谐音将其命名为“振兴印刷厂”。夫妻二人勤劳肯干,切纸、包装亲力亲为,同时分工明确:王桂珍负责谈业务、联系客户;邱水兴则学会了开车,驾驶着小货车四处运货。二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还开办了王桂珍商行,主要从事润滑油的贸易。

由于父亲长期在甘肃,母亲又忙于工作,王桂珍的两个儿子很早就学会为家里分担家务。大儿子邱敏5岁开始帮忙做饭,力气小拎不起沉重的烧水壶,就每次只打半壶水、分两次完成,烧起灶来险些“火烧眉毛”。经营印刷厂的时候,两个儿子也经常在晚上和周末帮忙干活。

“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王桂珍这样说道。她认为自己和家人正是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先苦后甜”,收获了幸福的生活。如今,王桂珍家庭美满、儿孙满堂。大儿子邱敏是一名银行职员,小儿子邱良在公安局工作,两个儿子都十分贴心、孝顺,每天打电话关心父母的生活状况,逢年过节还会为父母添置新衣。两个儿子都没有从医,是王桂珍的一点“小小遗憾”。如今,二儿子的一对双胞胎刚刚念完高一,王桂珍很希望第三代中能有人对医学产生兴趣,将来继承她的事业,救死扶伤,“做百姓的贴心人”。

从昔日茅草屋到今日陈列馆

今天,走进浦东新区祝桥镇大沟村,村口赫然矗立着一块醒目的指示牌,上面标写着“赤脚医生陈列馆”的中英双语。这座陈列馆就坐落在王桂珍家的院子里,紧邻着夫妻二人的住所。王桂珍夫妇笑道:“这是我俩当年的婚房,当时还是一间茅草屋,破旧得很!”开办印刷厂之时,此处改建为厂房;如今,这里变身成了“赤脚医生陈列馆”。

据王桂珍回忆,大约是在四五年前,两人产生了自费兴办这样一座陈列馆的念头。在印刷厂和商行停办后,邱水兴对妻子曾经的职业起了探求之心,想要厘清“赤脚医生”的来龙去脉。于是老邱跑遍位于江苏南通的启东图书馆及上海福州路新华书店等处收集资料,又耗费时日整理相关史料。王桂珍是一个有心人,几十年来悉心保存了很多与赤脚医生有关的实物、照片与文字报道。夫妻二人定制了12个铝合金柜台放置这些史迹、史料,终于在2018年5月建成了“赤脚医生史料馆”。

后来,时任浦东新区宣传部部长的王宏舟参观史料馆后,认为这段历史值得铭记。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赤脚医生陈列馆”应运而生。开馆4年多来,王桂珍亲自担任讲解员,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他们用中文、英文、德文等不同语言写下感悟,如今已经填满了6本厚厚的留言簿。

1985年1月,当时的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此后,“乡村医生”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白衣天使”的称呼。“虽然称呼变了,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衷不会改变。”王桂珍这样说。在布展的结尾处,展板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消逝的是时光,不散的是精神。在新中国的历史洪流中,‘赤脚医生’这段历史将永远被铭记。”这段话概括了王桂珍夫妇建立这座陈列馆的初衷。

除了各地医学生与党员经常来此参观、学习,王桂珍还接待过来自浦南小学、观澜小学的小朋友。这些小学生对这段不曾听闻过的历史倍感新奇,对王桂珍种植在自家园地中的十多种中草药更是兴趣盎然。“不识是根草,识得是块宝”,王桂珍一一向孩子们科普:“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凤仙花可以治疗皮肤病,鱼腥草止咳,墨旱莲止血……”在这些求知的目光之中,医学知识和“赤脚医生”的精神得以不断传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