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外来媳”撑出“全国最美家庭” 叶冬兰:社区“民星”的“孝笑”人生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2-08-10

“外来媳”撑出“全国最美家庭” 叶冬兰:社区“民星”的“孝笑”人生

陶胡昀

叶冬兰近照,展示自己制作的记录抗疫志愿者工作日常的短片

叶冬兰与丈夫及一双儿女

女儿谢晶和儿子谢晨(左一、左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叶冬兰是家住闵行区新虹街道的一名外来媳妇。公婆先后因中风瘫痪后,她十几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受到邻居们的赞扬。热忱开朗的她还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小柏万青”。她还带着全家人一起投身公益,并创建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她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着志愿者团队,将爱洒向更宽广的社会。

叶冬兰家庭先后获评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家庭”、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而她自己也被评选为2019~2020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叶冬兰说,她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概括为“孝”和“笑”两个字:哪怕有天大的困难,在家“百善孝为先”,出门则用微笑面对所有人。

◆见习记者 陶胡昀

照顾公婆之余踏上公益路

叶冬兰是江苏泰兴的农家女儿,家中有姐妹四人。为了供妹妹读书、同时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叶冬兰20出头便来到上海打工。1994年,她经同事介绍与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的谢振岗相识、相恋。1996年10月,两人领证结婚,当时谢家家境贫寒,但叶冬兰有着把日子过好的信念:“我们不怕穷,只要争气,‘咸鱼’还能翻身呢。”

婚后,叶冬兰将家中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使得作为司机到处奔波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女儿谢晶和儿子谢晨也先后降生。不幸的是,2006年和2008年,公公婆婆先后因中风瘫痪。上有不能自理的公婆、下有未成年的一双儿女,家中的大小事务一下子全都压在了叶冬兰的身上,她不得不放弃了本职工作,全心全意打理家事。

叶冬兰善动脑筋,想出一些方法“让老人和自己都更轻松、方便”:90多斤的她搀扶不动200多斤的公公,于是她向中医骨科专家虚心求教,学会了用巧劲给公公翻身;无法时刻守在老人身边,叶冬兰就为公公添置了一个按铃,缝制在小布袋中并用橡皮筋套在公公手上,只要铃声一响,她就会应声来到老人身边。“只要能让公公婆婆舒心的事,我都会去做。”叶冬兰这样说道。

操持家务非常辛苦,叶冬兰有时也会觉得不堪重负,而她缓解压力的方式是和社区里的妈妈们一起带着孩子做公益,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成为了她最大的慰藉。2011年,由她与小区另外几个家庭组成的“爱心妈妈团”成立了,进行的第一场活动是为新虹敬老院的老人办春节文艺晚会。那年1月28日,叶冬兰带着一双儿女以及自掏腰包购买的慰问品,和其他爱心人士一起去慰问老人。小儿子谢晨会吹笛子,与其他家庭组成了民乐队,为老人们献上表演。

做公益之初,家人们并不理解叶冬兰:“本来家里的条件就不好,你还把时间、精力花出去。”这使得叶冬兰也产生了一些犹疑。

2016年,叶冬兰的婆婆被送到八五医院抢救,公公则同时在华山医院抢救,分身乏术的她根本顾不上儿子的十岁生日。但儿子却收到了“爱心妈妈”们送的礼物——一只蓝色储蓄罐。她们还订了一桌饭菜,叫上姐姐谢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为谢晨庆生。

“我帮别人是小事,别人帮我是大事。”从此,叶冬兰毅然决然地投身公益事业。家人们也被她的持之以恒、以及“爱心妈妈团”以真心换真心的义举打动,不仅支持她继续做公益,同时也亲身参与。

社区“民星”:有困难找“叶姐”

叶冬兰是新虹街道远近闻名的“热心肠”,被居民们称为“小柏万青”。前几天,她刚刚为社区的一对小夫妻调解了家庭矛盾。妻子梅梅也是外来媳妇,和丈夫小朱因一点琐事争执了起来,甚至闹起了“分居”。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叶姐”。恰好叶冬兰的丈夫来接她下班,夫妻俩就当起了“老娘舅”“老舅妈”,耐心开解这对小夫妻直至深夜。最终,梅梅和小朱言归于好。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叶冬兰在2015年创立了新虹晶晨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163个家庭、603位志愿者加入其中。中心用叶冬兰一双儿女的名字命名,寓意着“把帮助的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家孩子一样对待”。由于叶冬兰居住的爱博三村靠近虹桥商务区,她还发动了空姐、空乘、快递员、外卖员等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各展所长、投身公益。她说,正是因为她是“外来媳妇”,所以常常能够走进这些来到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心里。很多“外卖小哥”一方面是叶冬兰策划的“爱心投喂柜”的受益者,一方面又自己投身公益、为孤老送餐,实现了“爱心循环”。

本轮疫情中,爱博三村的党总支书记汤莉君和部分居委工作人员因为被判定为密接而被隔离。这时,叶冬兰带着晶晨志愿者团队住进了居委办公室,主持着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局。连续奋战近3个月,叶冬兰瘦了10多斤,头发也白了,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朋友、收获了居民们的感激和认可。一位志愿者动容地说:“叶姐你是一束光,我们就跟着光前进。”

抗疫过程中,叶冬兰也继续发挥着头脑灵敏、心思细腻的特点。她使“居民不动医护动”“楼栋物资互助”等金点子落了地,又亲自剪辑“志愿者日记”系列短视频,激励志愿者的同时促使居民了解志愿服务的日常。

本轮疫情中,叶冬兰的儿子和女儿都参与了社区志愿服务。此外,一家人还为孤老捐赠了大量生活必需品,为志愿者提供了数箱防疫物资。“也没仔细算过花了多少钱,我先生没有和我‘算账’就行了,特殊时期,大家好了才算好!”叶冬兰笑道。

“到更远的地方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爱博三村的抗疫志愿工作迈上正轨,叶冬兰也能放心去继续开展自己的公益事业。采访结束后,叶冬兰又将连续几天奔赴金山参加公益活动。她在2021年受聘成为金山泖桥村的乡村振兴“助力员”。春节时,叶冬兰和另外两位“爱心妈妈”一起,仅花费一个小时就为泖桥村的老人们做了一桌年夜饭。金山泖桥村驻村指导员、市民政局张一波处长感慨她们做事的“神速”,叶冬兰自豪地说:“我们都是家庭妇女,做菜信手拈来。”

晶晨公益成立以来,叶冬兰扎根新虹街道,将爱洒向远方。她每年都会亲自走访云贵川、青海等地的贫困地区,将物资和助学金定向捐赠给困难学生。“爱心妈妈团”和“爱心奶奶团”每年冬季都会编织爱心围巾,为这些孩子送去一片温暖;她还为孩子们募捐了几百件校服,孩子们穿上这些印着晶晨标志的新校服,都知道了上海有位关心着他们的“叶妈妈”。

叶冬兰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有些事说没有用,要亲身体验。”女儿谢晶在大学期间做过好几届的进博会志愿者,寒暑假期间,她几次前往四川巴中置信小学爱心走访。因为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谢晶获评2018~2019学年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之星”。

儿子谢晨则有过一段叛逆时期,2019年6月,叶冬兰带着初一的儿子和其他几位上海的小朋友前往贵州奢旮小学做公益。当地的条件十分艰苦,谢晨住了一晚便吵闹着要回家:“你是不是我的亲妈?”但深入走访学校、聆听了当地孩子的故事之后,谢晨和其他同行的孩子学会了团结友爱、照顾他人,与几位当地学生结对互助。

随着一双儿女渐渐长大,他们也成为了叶冬兰在公益活动中的“左膀右臂”。在一次社区的儿童节主题活动中,叶冬兰身体不适,于是儿子充当助手、女儿担任摄影师,协助她完成了此次活动。

“作为一个‘外来媳妇’,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叶冬兰说,“这要感谢家里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们的支持,有了他们,做事才能这么得心应手。”

做公益让她发现了:“人生其实不一定只是拘泥在家中做一些琐碎的事,可以跨出家门、甚至走到更远的地方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她表示,今后还将会继续爱心活动,慰问、回访那些资助过的孩子和学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