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胡平特地在爷爷奶奶曾居住过的美丰洋行大楼前留影
胡平(左二)在闭幕式的跨界对谈中介绍他对海派文化的理解
第二届海派风尚节闭幕式现场展出的“100+1”把古董椅子
第二届上海海派风尚节日前在花园饭店落下帷幕。作为今年“五五购物节”期间的特色主题活动,为期两周的海派风尚节围绕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在各个分会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别具情调的风尚盛宴。
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三重底色之一,但一直缺乏相关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因此,“举办一个关于海派文化的节日”,成为了海派风尚节创办人、上海摩登家具藏家胡平一直以来的梦想。连续两届海派风尚节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顺利举办,践行了这个满载着他记忆与情怀的梦想。见习记者 陶胡昀
安亭路81弄:“修旧如旧”中开启老家具收藏
2002年,当时“尚不懂老家具收藏”的胡平买下了安亭路81弄的一处老房子。那是一处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之手。这栋房屋的结构保存得较为完好,没有经历过“72家房客”式的大规模改建,珍爱老房子的胡平由此产生了“修旧如旧”的念头——不仅要恢复房子初建时的结构和样貌,房屋内部的家具摆设也要替换成与其年代、风格相匹配的品类。
有着“壁炉情结”的胡平首先想把房间内的新式壁炉“翻旧”,为此他跑遍了徐汇区周边的旧货商店。一天,他在永康路的一家旧家具店前看到一位师傅正在清理一个老壁炉架,尺寸合适,风格简约,于是以1300元的价格买下,成为了他购买的第一件老家具,也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
“之所以特别喜欢壁炉,可能是受到爷爷家装修风格的影响。”胡平回忆道。胡平的爷爷家位于北京东路圆明园路拐角一幢三层砖木结构大楼的二层,大楼系美丰洋行旧址所在,后改建为住宅。“爷爷家的房屋有4.8米的层高,房间内的壁炉虽然被封起来了,但半圆形的炉膛还是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壁炉前铺了小块的褐色地砖,釉彩非常漂亮,让人过目不忘。”
胡平的爷爷毕业于震旦大学,奶奶则毕业于苏州景山女中,两人在年轻时都过着“摩登”的生活。当年,爷爷向奶奶求婚时,送的是自家餐厅的著名餐点“咖喱鸡饭”,这是当时南京的“网红”西餐,也有着衣食无忧的寓意。胡平幼时,每逢寒暑假都到爷爷奶奶家居住,安妮女王风格大楼里的咖啡香、奶奶亲手烤的面包、以及衣着考究的爷爷每每叮嘱理发师傅给小胡平修剪的“菲律宾式”发型……这些都令他记忆犹新。或许,正是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让胡平对海派生活方式有了最初的领悟,也对老家具与老建筑萌生了深刻的感情。
安亭路的住宅在装修的过程中不断给胡平带来惊喜:打开阳台间朝东的墙壁,露出了尘封已久的整排钢窗;凿开阳台铺设的地砖,露出了原始的菱形水泥花纹;80多年过去,洋房原装的地板也依旧完好如初……不断发掘着这些“惊喜”,仿佛是在自己家中体验一场的“寻宝之旅”。装修完成之后,胡平决定全部用老家具来装饰这栋房屋,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从入门到精通,成为了一位上海摩登家具的收藏家。
胡平收藏上海摩登家具近20年,目前算上杂件共计有约2000件藏品。在胡平看来,海派文化孕育的“上海摩登”风格西式家具,是中国近代家具史上不可抹去的华美篇章。“上海摩登家具其实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百年历程,反映了那个时代上海人曾经有过的生活。”
桃江路7号:海派文化爱好者“网友见面会”
2017年初,胡平闲暇时在自己的公众号“Art Deco上海”上进行写作,介绍上海老房子的故事,漫谈沪上名人的传奇,也回忆自己与老家具、老建筑结缘的始末。胡平介绍,这个公众号完全由他自己编辑运作,“原汁原味地表达了我的真实看法和感受”。
作为一处记录自己对海派文化理解的“小天地”,胡平一开始对于读者的数量并没有过多期待。“我想身边能有一二百个朋友阅读也就不错了。”胡平笑道,“但只过了一年左右,关注者就超过了10000人,还有许多热心读者在评论区和私信中与我探讨。”公众号的关注者多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上海人或海派文化爱好者,这使胡平再一次感受到了海派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2018年初,胡平的公司搬迁到桃江路7号。乌桕树下的这栋花园洋房,最早曾是法租界公董局总董的官邸,对面就是知名的普希金铜像。为了庆贺公司的乔迁之喜,也为了回馈这些素昧平生却志同道合的读者,胡平决定在桃江路7号举办一场“向上海致敬——民国老上海西式家具小型展”,展出他珍藏的上海摩登西式家具。
展览期间,许多老上海文化的爱好者造访了桃江路7号,参观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全程认真听胡平的讲解。大家的热情使胡平感受到:“海派文化其实一直深深扎根于大家的心中,无论这个城市经历了多少变迁,老房子会拆除、老家具会损毁,但大家心中纯粹的海派文化是永不磨灭的。
这场展览成为了胡平与海派文化爱好者们的“网友见面会”,也成为了他们开展更多活动的起点。此后,他们每月相聚,开展人文行走,组织讲座活动,渐成规模。今年2月,在胡平、蔡震、惜珍、范基农、基诺等民间老建筑爱好者的推动下,“上海徐汇约莱老建筑文化促进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上海唯一一个关于老建筑的民非组织,也成为了这些海派文化爱好者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六七十条上海的徒步线路。最近这一周,我们共有三场人文行走活动,走的是黄浦区的路线,与黄浦区文旅局合作。”这些城市行走活动的带队老师知识渊博、讲解生动,令胡平印象深刻。其中包括上海电视台编导、介绍老洋房历史的公众号“外滩以西”的主理人张军,全国特级导游孙国英,以及走读上海活动撰稿人、特聘讲师彭彭等。讲解过程中,他们还会身着西装、旗袍,展现“老克勒”风采或“老上海”风情,给予参与者们“沉浸式”的体验。
花园饭店:
坐百年前椅子 想百年后变化
在9月23日第二届海派风尚节的闭幕式上,有一场特别的展出,花园饭店的主会场中展出了胡平收藏的“100+1”把老上海古董西式椅子。观众们可以坐在这100把古董椅子上,聆听风尚节的闭幕论坛“致敬百年上海ArtDeco——建筑、家具、音乐风尚跨界对谈会”。
胡平将这场特别的古董家具展命名为“100+1”,有着两重含义。一方面,除了100把可供观众就坐的古董椅子,现场还展示了胡平收藏的第一把古董椅子,因设计精美、做工考究、意义特别,还被他用在自己公司的标志设计中。另一方面,“100+1”寓意着:大家坐在100年前的古董椅子上,畅想未来100年世界的变化。“我们不能只想着复古,更重要的还是要面向未来。”胡平说道。
这一理念,与第二届海派风尚节“在年轻人中推动上海海派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主旨,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派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确实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会比较怀旧。”胡平说,“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年轻人喜欢海派文化,如何在年轻人中传承、发扬海派文化。我们将节庆活动命名为‘海派风尚节’而非‘海派文化节’,也是为了更时尚、更贴近年轻人。”
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海派风尚节在主会场花园饭店之外设立了更多的分会场,包括:扬子饭店、安和花园酒店、静安寺漫选中古街、豫园、湖南路1984 Bookstore等等,其中不乏吸引年轻人的活动地点和主题。“比如在湖南路1984 Bookstore进行的欧洲电影赏析活动,我们为了配合年轻人的作息时间,特别安排在晚上7点,这样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胡平表示,明年第三届海派风尚节将会策划更多年轻人喜爱的活动,使得海派生活方式的魅力为更广泛的群体所知晓,从而推动上海海派城市文化不断更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