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斑布的制作要经过织布、刻版、刮浆、染色、刮白、固色、晾晒七道工艺,留下自然冰纹,形成鲜明的蓝白之美。
“胡不花”店内一角
十二生肖药斑布玩偶
药斑布发源于上海嘉定安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俗称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灰缬”,与绞缬、蜡缬、夹缬并称传统印染“四缬”,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胡苏芬,上海君韬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旗下HSF皮艺工作室创始人,上海非遗安亭药斑布传承人。在接触药斑布之前,她有20年汽车工业从业经验,曾担任跨国公司车内饰企业中国区副总裁。45岁时她辞去工作,投入到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她始终坚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干事创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人生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更重要。
◆记者 钱依馨
放弃百万年薪追梦
走进“胡不花”药斑布活态传承基地,扑面而来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沁人心脾。基地里陈列着药斑布与皮具、布花、棉麻等不同材质创意融合做成的零钱包、公仔玩具、香囊、旗袍等一件件时尚单品。穿着药斑布衣服的胡苏芬正在为嘉定区文体干部们讲解药斑布的前世今生:“药斑布的‘药’,是指染色原料蓼蓝草,俗称板蓝根,防染膏用的是石灰粉和豆粉,石灰在古时候是入药的,叫灰药;‘斑’是指刻版漏印后形成的花纹。药斑布具有透气性好、防蛀、防霉等功效以及长期储存不褪色、不霉变等特点,有人物、花鸟等图案,常被用于做被面、床单、包袱布、帐帘等……”胡苏芬说话响亮,逻辑清晰,这些作风似乎有她多年在标准化极高的工业企业工作的影子。
在接触药斑布之前,胡苏芬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在企业里,她是叱咤风云的中坚力量,从民营企业到军工企业再到外资企业的中国区副总裁,年薪过百万。而事业有成的她,却在45岁时辞去舒适区工作,转行做起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谈到为什么会放弃百万年薪的工作自己创业,胡苏芬说,这源于一次沙漠越野极限运动的经历。2017年,45岁的胡苏芬代表同济大学参加了中国商学院的戈壁挑战赛“玄奘之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沙漠上奔跑,这样的经历使她对自己的人生,对活着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常常会想60岁以后我能干什么?百年之后,我又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作为职业女性,我的职场生涯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除了已经有的人生积淀,我还想追求更高的价值输出。”胡苏芬说道。
很多人觉得她舍弃安稳的高管工作去创业,是“自找苦吃”,但胡苏芬认为,每个人对幸福感的定义是不同的,“我的幸福感来自于创造价值,并且我喜欢挑战,也享受努力的过程。”胡苏芬说,自己是从浙江农村走出来的,高中毕业后从一线工人做起,20多岁自学英语,自考大专、本科,35岁学德语、西班牙语,年近40岁又考上了同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德国曼海姆硕士学位。“我认为我身上具有能做成事的要素,比如我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我相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胡苏芬有一个爱好是跑马拉松,在她的工作室里挂了不少马拉松赛奖牌,全程近43公里,最好的成绩是3小时38分钟。胡苏芬说,她把跑马拉松的坚韧用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药斑布的传承上。在创业初期,胡苏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团队搭建、产品规划、市场渠道、现金流规划、公司治理体系建设等等。对外要拓展业务渠道,对内要考虑公司的整体运营发展。“在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龄,再归零自己开始创业,确实需要勇气,但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前10公里并不难,30公里后就非常艰难,但坚持下来,回头再看觉得也不过如此。”
用“匠心”做好非遗传承
在跨国公司做职业经理人时,胡苏芬经常出国,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也多是外国人,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她发现自己对这方面的了解还没有一些外国人多,那时想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念头已经在了胡苏芬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创业时,胡苏芬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汽车零配件领域,并结合自己从小的手工兴趣爱好,创办了上海HSF手工皮具工作室。在创业过程中,胡苏芬发现如果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光靠单一的皮艺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于是她便想试着做跨界的融合,将更多手工艺融合进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安亭药斑布,在了解到安亭药斑布急需“新鲜血液”加入后,她决定将药斑布与皮具工作室结合。尽管以前从没接触过这一行,但胡苏芬凭着一股子倔劲儿,从零开始学起。从江苏南通、到浙江桐乡,再到湖南邵阳、山东兰陵,中国主要蓝印花布的生产基地都跑遍了。她泡在基地工厂里,一待就是几个月,除了印染技艺还学习了扎染、蜡染等技艺。
胡苏芬的师傅是九十岁高龄的王元昌,是上海非遗安亭药斑布印染技术的传承人。王老在收胡苏芬为徒前非常谨慎,因为他看过太多人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发誓传承非遗,却很难坚持走下去。于是王老带着夫人多次与胡苏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多次来到她的工作室,了解她的团队及运营状况,而胡苏芬已经积极地把药斑布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都规划出来了。看到了胡苏芬的能力和热情,王老这才欣然收下了这个徒弟。
相比其他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胡苏芬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敏感度,对公司治理系统和团队架构更为了解,“尽管现在转行做了非遗文化传承人,但我不觉得之前的经历是浪费了,反而都在为我从事非遗打基础,我的想法更多元,尝试更胆大,我想让非遗药斑布文创产品走上国际大舞台。”
胡苏芬对团队也是按照跨国公司的效率和质量严格要求的,她对产品的质量尤其重视,胡苏芬说:“手工艺就应该是精打细琢的东西,尽管做出来的产品每个都不一样,但这不代表产品可以是粗糙的、劣质的。一旦有劣质的产品流入市场,就等于做坏了手工艺人的口碑。”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胡苏芬说,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是单单把它保护起来,做一些作品,进艺术馆、博物馆,而是尝试把非遗艺术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创作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手能触及、抬眼能看到的产品,让它们“被使用”。
去年胡苏芬创立了“胡不花”药斑布文创品牌,以布艺、皮艺的手作土布花卉成品、花卉DIY 材料包及相关文创衍生品为主营产品,以手作工坊式的花卉DIY体验活动及非遗课程为主营服务。通过非遗品牌化运营让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通过创意设计和创新沉浸式营销模式让创意产品成为非遗文化的载体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关于“胡不花”名字的由来,胡苏芬介绍说:“最开始打算叫‘胡布花’,但总觉得差点意思,正巧我儿子在诗经中读到‘胡不花下伴春醉’,‘胡不’通‘何不’,意味着‘为何不亲手做支花’,“不”又可以通‘布’,体现我们做的是布花,我又刚好姓胡,就决定用这个名字了。”
在胡苏芬看来,做好非遗传承不单单是让这项非遗具有社会价值,同时也希望它能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胡苏芬说:“一个非遗项目如果光靠国家补贴来维系,而其自身没有一定的经济转化,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参与进来。”
胡苏芬通过创新思维,多方位拓展,推动安亭药斑布的立体传承和活态传承。近年来,她收购了500多件散落在民间的药斑布产品,走访了全国多位传承人和老字号工坊。创意团队研读了大量药斑布工艺及历史沿革书籍,开发了一系列贴近生活、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创产品。
此外胡苏芬还经常带自己的团队,进社区、进校园,开展讲座、办展览,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展示,只要听到哪里开办民间文创市集的消息,就会积极参与,一个都不错过,努力打通线上、线下的各种渠道。
胡苏芬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非遗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通过我自己的示范,让大家看到非遗的创新性转化是可以有很好发展前景的,让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让年轻人参与进来,有创造性地传承,让中华优秀非遗文化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市场。”
通过她的努力,安亭药斑布如今创新开发了近百款系列文创产品。成功注册产品专利30来项,其中不乏实用新型专利。同时也成功申请了36个药斑布作品著作权,为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知识产权基础。如今,药斑布文创产品已经进驻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海尚文创店,部分药斑布手工艺产品在上海中心118层600米的高空“绽放”纯粹古朴的蓝白魅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