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声音 杨高公交各基层团支部开展“蓝丝带”志愿服务活动 广告 欧阳予:用小提琴诠释现代音乐 广告 “90后”牛犇:演好每个“小人物”
第08版:名人生活/专题 2024-04-10

“90后”牛犇:演好每个“小人物”

牛犇 图源:IC photo

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播出,上影演员剧团表演艺术家牛犇荣获“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为他写下这样的颁奖辞:“流浪进电影的苦儿,依然在跋涉的老戏骨,赋予角色生命,带给人间笑声。人们忽略他的名字,但记住了他塑造的生活。他站在聚光灯下,坚守远超出银幕的边界。”

在过去的2023年,年近九旬的牛犇参与演出的4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七十多年来,从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小庞”到《牧马人》中的牧民“老郭”,再到电视剧《老酒馆》中的“老二两”,他精心刻画了二百多个经典影视形象,其中不少角色都深深刻在观众的心中。为了演好角色,牛犇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不用替身。2017年,他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牛犇本名张学景,6岁那年父母先后离世后,他就跟随哥哥生活。当时同院住着谢添等演员,机灵勤快的小牛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946年,在谢添的推荐下,牛犇饰演了电影《圣城记》中“小牛子”一角,出色的表现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位小童星。影片中担任主演的谢添提议他改名“牛犇”——4头牛跑得比谁都快!

虽然出演的大多是“小人物”,但牛犇却能在为数不多的几场戏、几句台词中把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让人印象深刻。他曾这样评价自己:“这个行当我干了七八十年,从什么都不懂到现在,我的知识都来源于剧本和我合作的前辈,他们对我不厌其烦地指导,提携帮助我。他们在我脑子里占据着一个位置,永远都不会变。”

在很多人眼里,牛犇就是一部中国电影活字典,见证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即使岁月的流逝让皱纹爬上了额头,却从未爬进心里,他还是那个乐观充满活力的牛老爷子——他独自在老年公寓生活,依然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独自坐飞机去外地拍戏,虽然即将步入“90后”,他仍然穿梭于片场,没有停歇的迹象。他不仅始终活跃在自己热爱的工作第一线,还在83岁的高龄时入了党。尽管大家都担心牛犇老师的身体,但他却坚持要为社会多做点事。很多牛犇的亲朋好友用“万能”来形容他——生活中,做饭、裁剪衣服、打毛衣、做棉鞋、理发等,他样样在行;影视剧方面,除了演技精湛,他还是个多面手,擅摄影、会剪纸,会画布景、做道具,剧务的各项工作样样精通。

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每个人最后都要走到生命尽头的,活好每一天最重要,保持自己,不要乱过,不要自寻烦恼,活得简单一点,保持一种常态。”

综合自上海电影家协会微信公众号、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