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梁忠:从城市速写者到市民艺术家
第01版:头版 2024-05-15

梁忠:从城市速写者到市民艺术家

颜静燕

梁忠在“市民艺术家共创计划”活动现场

梁忠(右)与朋友老田

“市民艺术家”共创“上海50”生活细节绘画作品

梁忠在为观众现场讲解 颜静燕 摄

用CT片创作的海报 颜静燕 摄

梁忠从小经常听父亲讲关于上海的故事,在中国台湾的新北市读的徐汇中学也源自上海徐家汇,这一切似乎注定了他与上海的缘分。在这里生活了十余年,梁忠于2018年成立了“速写上海”兴趣小组,邀请志同道合的画友用画笔记录身边的人、事、物。梁忠经常思考,上海发展日新月异,艺术要如何求新求变,才能让更多人感到幸福。去年,他和一群来自生物、医学、人文领域的专家朋友组成了“玉兰社区营造”团队,旨在以知识拓展想象的边界,用艺术连接你我。而他最新发起的“市民艺术家共创计划”就是新想法的具体实践。梁忠希望,让更多对艺术有兴趣的市民在与艺术家伙伴共同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当下之美,欣赏身边事物。

梁忠把上海视为第二故乡,“毕竟人生的黄金时期都在这座城市里度过,也见证和参与了上海的发展和变化,还是很有意义的。”(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颜静燕

第一次到上海是坐船来的

“我第一次到上海,不像人家坐飞机,我是坐船来的。飞机好像传送门,门一关一开,就从台北到了上海。而坐船就有一种渐进过渡的感觉,从长江口一直到黄浦江,可以看到沿岸很多的风景。那个经历我到现在还记得。”

一年多前,中国新闻网拍摄专题片《台胞“申”活(第二季)》,梁忠坐在黄浦江的轮渡上,对着镜头娓娓叙述着他记忆中第一次来上海时的情景。

梁忠祖籍福建闽侯,“福建人是中国近代航海业的重要力量,在我父亲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参与了江南造船厂的建设,父亲长大后也进了造船厂,后来做了海员,跑了几十年船。”在梁忠的印象里,父亲会讲一点点上海话,也会提到一些老上海的东西。也正是从父亲关于上海的只言片语里,梁忠和上海有了某种联结。

大学期间,学印刷的梁忠发现自己对于报导、传播、文字图像很有兴趣,因为印刷传播系也有一些这类型的必修课,比如摄影、暗房、设计等,大学毕业又不想去从事印刷行业,便决定换个专业,去读了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的硕士。硕士毕业3年后,互联网兴起,梁忠决定到复旦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多年后,那个坐着船来到上海的小孩,再一次回到了黄浦江畔。

想要留存关于上海的记忆

尽管博士学位念的是国际关系专业,但梁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自己定位为“平面设计师”。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影像、设计方面的东西,绘画更是从小的爱好。我外公家以前是做运输生意的,有很多客户会寄明信片、礼物来,那些东西都好漂亮,颜色鲜艳,设计新颖,于是自己也动笔画,那时候得了很多绘画比赛的奖,有一次得了一个国际比赛的奖,我爸当时在海外,从当地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我的名字,高兴坏了。”

梁忠的童年记忆里有不少和上海有关。有段时间,梁忠想要进行家族史方面的写作,便去翻阅家里的老照片。看着外公外婆的合影,他发现外婆手里拎的百货公司包装袋有些似曾相识。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在上海的地铁里看到一位阿姨手里拿着一个同款纸袋,不禁莞尔,原来上海也有这家百货公司。

由此,梁忠感觉到自己和这座城市的缘分在千折百转之后越发显得有渊源了。比如,梁忠在新北市读的中学叫徐汇中学,他曾经看到校史馆里写着:本校位于上海徐家汇。来上海求学后,梁忠还特地跑去徐家汇的徐汇中学看了看。在徐汇中学的校门前,他发现原来两所学校的校徽居然十分相似。“后来我还上网查了查上海徐家汇的徐汇中学,发现它过往的校歌版本与我当年所唱的极为相似。”

让艺术成为记忆的载体

“小区是陪伴我们每个人最长久的地方,小区里面的事物、风景,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了解。”梁忠画过自己在上海长宁所居住的虹仙小区,拿给小区里的阿姨妈妈们“检阅”。“画得蛮好嘛。”“你们最喜欢哪一幅?”“这幅好,有上海味道。”画上是一户人家的窗台,绿色的挡雨棚,一左一右垂下两盆吊兰,窗前焊在墙面上的不锈钢架子向外延伸,架子上摆放着主人精心照料的盆栽,架子下方还藏着一个空调外机。“这就是最贴近生活的上海。”一位阿姨称赞道。

有段时间,虹仙小区加装电梯,梁忠拿起画笔,把电梯加装的过程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人其实是很容易遗忘的,如果不把过程记录下来,可能以后大家就会觉得这栋楼本来就是有电梯的,但如果见证了它的加装过程,就会明白其中有许多周折和故事。我们都是年轻人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如果家里有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就会知道电梯有多么重要。”

目之所及皆为素材,在梁忠的画作中,晾衣服的邻居、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等生活日常,都是他描绘的对象,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也更融入社区的生活了。为了让这些画作能得到小区居民们的近距离评价,梁忠还打造起“流动美术馆”,让居民们在出门转角处就能直接欣赏。“我画画的目的并不是要人家夸我画得好,我想要的是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共鸣和反思。”

经过多次活动后,他发起的“速写上海”活动集聚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前来报名,他们用画笔描绘出小区里面的一幕幕场景,也渐渐地参与到了社区治理的行列中。

收集上海50个生活细节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梁忠变得尤为忙碌。由他和朋友们发起的“市民艺术家共创计划”正在徐汇龙华会LONGLONG CENTER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与此同时,他主理的“玉兰社区营造”还与长宁乐民文化服务中心合作,在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的文创“五一”市集里设置了一处“市民艺术家体验点”。两处活动均邀请过往的市民进行免费的绘画创作,无论是否懂绘画,都可以参与其中。

“每个市民其实都是生活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眼光,能让自己、自己的周围变得更美。”在梁忠看来,绘画、雕塑、音乐这些经典艺术固然是艺术,但艺术决不限于经典艺术,“我们有幸生在当代,有各种工具、材料和成熟的课程可供使用。运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即使什么技法都不会,依然可以成为艺术家——只要有艺术家的想法与信心。”

梁忠介绍说,此次“市民艺术家共创计划”旨在集思广益,搜集上海的50个物件与相关的故事,以“上海50”为题,进行深入的艺术创作,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最终,这些共创作品将于LONGLONG CENTER这一展示本地艺术与文化传承的独特空间里展出,以增强社区的艺术氛围。

除了“市民艺术家共创计划”,梁忠还和朋友老田一起整理关于上海生活细节的摄影作品,希望通过口述历史这样一个切入点,借助老照片讲述故事,展示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面貌、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让大家感受到上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