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Glenn Zaleski(左),Billy Childs(右)在Ravinia Festival排练之余的即兴钢琴合奏
◆与纽约萨克斯风演奏家Alexa Tarantino(右)在Ithaca College音乐会之后合影
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写的音乐里有什么?从游戏动漫配乐到室内乐、爵士乐和交响乐,土生土长的上海年轻人潘政韬的音乐作品里写满了两个字:“好听”。没上过音乐学院附小、附中,从公办中小学的“快乐教育”到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取得国内外各种奖项,潘政韬“接地气”的成长路径,也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多元包容的内在精神的生动注脚。
从游戏配乐到严肃作品
他的音乐获得多重认可
潘政韬明年即将结束伯克利音乐学院作曲和爵士作曲双专业本科课程,目前他在进行作曲的艺术家进修课程,前两年还完成了欧洲电影音乐学院的影视配乐硕士进修文凭。
没错,他不但写严肃音乐,还是B站知名音乐Up主——出色的游戏配乐作品为他奠定了庞大的年轻粉丝基础。在《失落之魂》《明日方舟》《闪耀暖暖》等十余个当红游戏中,都有潘政韬创作的作品。近年来,他也开始为电影、动漫和虚拟歌手等写作委约作品。“因为想要请许多重量级的演奏家为我的作品录制专辑,费用是很昂贵的,这些游戏和影视音乐的收入,刚好可以让我在这方面形成‘内循环’。”潘政韬笑着说。
写音乐有什么乐趣?“如果我是给动漫、游戏、电影创作,那它的画面会让我更有灵感;如果是写自己的个人专辑作品,我会比较关注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呈现。”在潘政韬看来,音乐创作的乐趣在于过程中多样的选择,“就像拿起画笔调色一样,不一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许每条路都走得通,但你需要自己一次次在尝试中发现答案”。
在伯克利提供的专业师资和高水准平台上,潘政韬多样化的音乐创作天赋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挥,他活跃在各个比赛、交流会、音乐节、艺术工作坊,还把创作延伸到了“本地人”的领域——爵士作曲。自去年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的爵士乐作品、交响乐作品以及室内乐、独奏、影视配乐各类作品就拿到了二十余项专业奖项,美国知名爵士乐杂志Downbeat连续3次选择他的作品为“最佳室内乐作曲,大乐队作曲,大乐队编曲”。他的爵士室内乐作品《Mirror, Floating On The Water(水波上的镜面)》被选为芝加哥最大的爵士音乐节RaviniaJazz Festival的获奖作品之一。他的录音、演出、委约合作的乐团包括布达佩斯管弦乐团、白俄罗斯索尼克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他个人还把包括伯克利音乐学院写作类专业最高评级奖项在内的学术奖项“拿了个遍”。2023年,潘政韬有了第一张自己的EP(迷你专辑),今年,他的第一张专辑在独立平台发行。而最好的消息是,他的爵士乐作品获得了多家知名唱片公司的青睐,并与美国纽约唱片公司Outside In Music签下了3年3张专辑的合同,“明年4月将发行第一张”。
潘政韬说,自己现在每天要写12个小时音乐。回到上海过暑假的潘政韬一点都没有普通人印象里“艺术才子”的刻板与高冷,他非常善于交流并且言之有物,同时有着很明显的新时代年轻人“热情但不废话,直接讲重点”的交流风格。
如今与他合作的有不少格莱美级别的音乐大师,他是如何与这些大咖“搭上线”的?潘政韬说起自己经历:有一次,他在一个知名音乐节上获奖,“音乐节只有7天,但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那个‘圈子’里的著名音乐人,我想如果这7天就这么过去,我就白来了”。他这样想着,没有丝毫犹豫和“社恐”,凭借年轻人的冲动,径直走过去自我推介:“您好,我是潘政韬,来自中国上海,这是我这次获奖的作品……”那一次的主动出击,效果似乎比预想中还要好,他不但成功“推介”了自己的作品,更在自己优秀作品的助力下,谋得了与“曾经想也不敢想”的业内大咖合作的机会,“国内留学生与当地人交流时总会略显腼腆,我可能这方面顾虑少一些”。
“非典型”的成长之路
父母谈育儿的智慧与意义
与标准意义上音乐人才的成长路径颇为不同的是,潘政韬是个非常“接地气”的上海小孩。他的小学、初中都是在上海公办学校的“快乐教育”中度过的。尽管潘妈很早就发现孩子在音乐上有不错的天赋,3岁就开始带他学钢琴,但学前练得最多的时候也只有“早15分钟,晚15分钟”,后来又支持他参加上海少儿广播合唱团,坚持多年排练、演出,直到高中开始读国际课程,父母也没有强迫过他一定要学到什么程度。
“我们没有把孩子按在‘父母的目标’里,一定要在某个时间点达到这样、那样的标准。”在潘政韬的父母看来,孩子的成长总归有更多的可能。夫妻俩都来自十分注重学业的书香世家,但他们从未给孩子的发展“设限”,甚至会刻意地去保护孩子那些看起来“无用”的爱好,比如语言、音乐天赋和运动爱好。潘政韬从4年级开始就跟着爸爸满地球跑,“知识一方面来自书本,但更多地要来自亲身体验和见识”。潘爸说,夫妻俩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小潘去各种“见世面”:爸爸到处出差?跟着;五年级合唱团去国外演出?报名;六年级学校组织到国外两个月的独立游学?走起……现在回头想来,也许正是在这些从小看似“无用”的爱好和旅途中的见识,为他如今的音乐作品增加了更多的可能。
但毫无意外,初中时的潘政韬也经历了一段“中二”期,“那时候一写完作业就开始打游戏,我们手机、iPad都摔过的”。一直乐呵呵的潘爸提到儿子青春期的叛逆,表情也严肃了起来。到了初三,潘政韬又开始沉迷写小说,因为文笔优秀情节精彩,“追更”的不少,“催更”的更多,动力满满的他写得更卖力了。
尽管潘爸潘妈夫妻俩十几年来都很“淡定”,但眼看小潘到了高二,丝丝焦虑也涌上了心头。好在看似“不务正业”的儿子忽然开窍了,一家人坐下来商量,选了音乐作曲作为学习方向。目标确定后,自小坚持弹琴并考取了英皇演奏级的潘政韬开始每日泡在学校琴房疯狂练琴,同时开始学习爵士钢琴演奏,而父母作为强力后盾,按照孩子的特点寻找适合他的老师,“特别感谢苑迪萌老师,为孩子开启了作曲世界的崭新大门”。一家人齐心合力,终于在申请季结束时,拿到了11个Offer。“对比下来,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希望他选择其中的常春藤名校。”但夫妻俩最终支持了孩子自己的选择:伯克利音乐学院。
潘政韬有个弟弟,但他和哥哥的擅长领域完全不同,更喜欢理工科,父母也同样支持他遵从自己的本心,走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用现在时髦的话讲,我们家是‘差异化养育’。”
在潘爸潘妈心中,孩子们最好的状态就是能够“做自己”,能够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夫妻在育儿上有一个共识,就是不会拿自家孩子同‘别人家孩子’去比较。卷子的分数高低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潘妈曾经是一名大学老师,但作为妈妈,她几乎没有在学科上“鸡”过娃,没给孩子安排过任何学科补习课程,“该学的时候学,该玩的时候也一定要玩。我们更关注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人品首先要端正,在此基础上,家庭教育就是要发现孩子的优点,让他内在的力量强大起来。人生的路很长,最重要的是发挥出自己所长,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于上海充满“烟火气”的环境里成长,去世界各地与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又是网上的Up主,潘政韬似乎具备了一种上下左右都能“兼容”的沟通能力,这与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又似乎有些许联系——酷爱“宅文化”的游戏年轻人称他是“配乐大神”,在严肃音乐领域他的现代音乐作品又出人意料地“好听”,爵士大乐队作曲和改编又能从美国当地专业人士手里拿奖……
“在小学和中学时,同学们就很喜欢凑在一起看动漫,虽然那时候没有想到自己长大会做音乐,但是一直会关注动漫里的音乐;我也很喜欢看电影,上海有各种电影节,能欣赏到很多小众而优秀的影片和配乐;另外在合唱团的时候,我会‘兼职’团里的钢琴伴奏,这些事会对我的音乐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我的音乐作品更注重旋律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潘政韬说,其实自己写音乐没有诀窍,他对自己作品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打动人”。
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记者郭爽(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