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下,除了人们熟悉的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就诊量有明显攀升外,烧伤科的问诊量也急剧攀升。
天气热,衣服穿少了,皮肤露多了,烫伤的危险系数自然随之增加。对此,烧伤科医生提醒:烫伤有时就发生在一瞬间,要警惕柏油路、排气管、游乐设施等生活场景下的“高温刺客”。
夏日路面有烫伤风险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烧伤科接诊了这样一位病例:一名中年女性因中暑晕倒在路边,滚烫的柏油路长时间接触皮肤,最终导致她的皮肤大面积三度烫伤,甚至有一些部位达到了四度烫伤。
“四度烫伤意味着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受损,烫伤已深达肌肉层。”长海医院烧伤科副主任胡晓燕告诉记者,烈日下有些地区的地表温度甚至可超过70℃,而皮肤烫伤的阈值仅为45℃,长时间接触热源,便可造成表皮、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高温物品存在安全隐患
暴晒之下,很多物品都热得烫手。对此,烧伤科医生有个共识:烫伤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比如公园里的雕塑、石凳、滑梯、秋千、金属健身设施等,在高温天都可能化身为“隐藏杀手”。胡晓燕介绍:“金属设施导热快,在太阳炙烤下温度极高,即便是塑料的滑滑梯,午后温度也可达60℃以上。”由于儿童的皮肤更薄,常有烫伤案例出现。胡晓燕也提醒,烈日之下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选择阴凉处,避开午后的高温时段,防中暑也防烫伤。
“土办法”会造成二次伤害
低热烫伤的意外,在夏天也时有发生。上海市伤害住院监测显示,每年均有因艾灸导致低热烫伤的报告。进入伏天,不少人喜欢冬病夏治,进行艾灸、拔火罐,如有时间过长、离皮肤过近等不当操作就有可能引起烧烫伤。
老年人群因皮肤感觉减退,对低热刺激反应低,更容易发生低热烫伤。而对“上班族”来说,笔记本电脑使用不当也可能引起低热烫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将笔记本电脑直接搁在腿上进行办公。
胡晓燕提醒,烫伤后切忌在伤口抹酱油、涂牙膏等,这些错误的“土办法”会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一旦发生烫伤,冷疗、降温是关键,夏天使用自来水冷却烫伤部位时,可在水中适当加点冰块,效果更好。”胡晓燕说。
记者 梅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