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体检报告中写了一句‘卵巢囊性包块’,但我却没当回事。”32岁的小洁(化名)说起两年前的疏忽,仍然感觉后怕。
2021年,小洁在体检时发现卵巢部位长了一个7厘米的囊性包块,因为没有明显症状便未进一步治疗。一直到最近复查时,医生发现她的盆腔内见出现了多个不规则囊性肿块,最大的直径有20厘米,体积骤增了3倍。
20厘米肿瘤“扎根”盆腔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诊的妇科专家卢媛主任医师认为,小洁盆腔内的包块体积巨大、生长迅速,不排除恶性或交界性病变的可能。很快,团队便为她施行了手术。
术中发现,肿块牢牢嵌在子宫后陷凹处,与直肠左侧系膜及盆腔左侧壁,以及左侧的宫骶韧带致密“焊”在一起,一路到达骶骨处,囊肿左侧存在巨大包裹性积液,顶端直逼肝区,与乙状结肠肠系膜粘连,占满整个盆腹腔,原本“宽敞”的盆腔被挤成仅剩一条缝隙。
肿物大、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腹腔镜操作空间极度受限。即便如此,手术团队仍然严格遵循“无瘤原则”,成功地以微创方式完整取出囊肿,为小洁彻底切除了病灶,同时保留了双侧卵巢输卵管和子宫,避免了肠管损伤。
术后,病理诊断提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据介绍,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1%,通常起源于子宫。
术后一圆“母亲梦”
完成肿瘤切除后,小洁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母亲”。然而,摆在团队面前的难题并不少。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属雌激素敏感型肿瘤,再加上小洁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糖尿病,促排不易成功,且肿瘤复发风险明显增加。
为圆小洁的母亲梦,医院组织了妇科专家,病理专家,影像专家及生殖中心等多学科的专家为小洁量身定制了保育治疗的多学科诊疗方案。医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金丽教授通过“微刺激”促排方案——仅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的促性腺激素,同时用药物在不影响卵子质量的情况下把体内雌激素降低到接近自然周期水平,并同步管理合并的代谢性疾病。
第一次自然周期准备后,小洁接受单囊胚解冻移植,成功受孕。如今,她已顺利通过胎儿颈部透明层超声检测,进入产科随访阶段。该院母体病理产科副主任胡蓉介绍,产科高危妊娠团队将严密监测小洁和胎儿的健康情况,及时调整孕期用药方案。只要肿瘤没有复发,胎儿体重适中,小洁可以像其他“准妈妈”一样自然分娩。
通讯员 李敏 记者 梅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