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脸能不能进镜头无所谓,关键是要让学员都看清画画的细节!”7月15日上午9:30,面对一台手机、一架补光灯,一面大屏幕,中国美协会员奚赛联在浦东群艺馆新馆的书法美术教室里,紧张地为半小时后开始的“都市风光油画”课程直播做准备,并与一旁的工作人员交流画架的摆放位置,手机摄像头的距离角度。
因疫情影响,浦东群艺馆新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仍未开馆。而从7月13日起,中断4个多月的浦东市民艺术大学公益培训项目课程首次全面转到线上,老师在教室,学员在家里,文化服务不停歇。
当日上午10时许,油画课直播正式开始。面对直播镜头,奚赛联挺直了身板,手持油画棒伸向画架,在纸上留下不同的线面、色块。“近点,再近点。可以了,这样就看得清楚了……下次就这样。”慢慢地,画纸上的轮廓逐渐清晰:一朵插在瓶中的花,通过网络传输,出现在手机另一头的十余名学员们眼前。
“3月份,我的油画课只上了一节。现在通过网络,终于可以继续下去。”奚赛联坦言,上艺术类网课,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有相当难度,“现在等于老师唱‘独角戏’,很难与学生互动。另外,手机拍出来的油画棒色彩,会有微妙的偏差,这更考验学生自己的观察力和把控能力。”他补充道:“希望学生在家中学习时更加自觉,我们一起共度难关,早日相聚线下课堂。”
到了当天上午10:30,舞蹈教室内,“最炫民族风藏族舞”课程开课了。通过大屏幕,来自华特迪士尼公司的舞蹈编导申子瑶一边进行演示,一边看着学员们的动作,并即时讲解分析。工作人员介绍,“阿姨”们普遍不善操作手机,所以在上课前一天,就需要在微信群中进行交流,教她们打开摄像头、麦克风的方法。而在课程开始后,还要时不时提醒“阿姨”跟着学跳舞时,不要跳出镜头外。
沪剧、古典舞、钢琴启蒙、少儿声乐、趣味乐理、化妆……浦东市民艺术大学的各门课程,逐步实现“能开尽开”。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倪一梅表示,中心成立了数字化部门,还与“文化云”等第三方合作,并鼓励授课老师积极调整课件,从软硬件方面来适应课程直播的高要求。而除了化妆等个别老师不在上海的,其余都要求尽量到浦东群艺馆新馆来上网课。“群艺馆的拍摄设备、直播效果更好,老师也有回到教室的‘仪式感’,这更易于学员学习、吸收。”
倪一梅还透露,待浦东群艺馆新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后,浦东市民艺术大学的一批课程将逐步回到线下。与此同时,线上课程仍将继续推广,力争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推动数字文化馆建设,打造市民美育云课堂。摘编自浦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