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至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贯彻实施《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情况执法检查,检查发现,全市还有不少小区未建充电设施,有的小区甚至无场地可建。而已建有充电桩、充电柜的1.17万个小区中,部分小区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小区充换电设施建设进度。在安装充电装置过程中,小区会遇到哪些障碍和难题,有哪些好的探索和经验?
“尊敬的乘客您好,电动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电梯已安装安全装置,为了您和其他人的安全,请将电动车推出电梯,谢谢配合。”静安达安花园小区内,安装梯控后,一旦有居民推电动自行车进电梯轿厢,就会立即被智能摄像头捕捉到,直到电动自行车被推出电梯,才会停止报警恢复使用。东方路上的崂一小区,在改造升级为智能车棚后,仍不能满足居民充电需求,于是小区就在车棚外安装了集中充电桩,居民通过投币、刷卡,可以完成室外充电。
面对痛点难点,解题思路之一是排摸借地。20多年房龄的万里四季苑虽然是老小区,但地方尚为宽敞,然而有的小区就没这么好的硬件条件了,“但通过耐心地挖潜排摸,还是有地可盘的。”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平安办主任顾庆海说。一些老小区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利用小区里的边边角角,排摸出符合条件的充电点位。解题思路之二是借助科技力量。原地改造,将老车棚升级改造为智能车棚。“智能车棚”应用场景将监控、安防、消防、移动端预警装置以及管理平台连通贯穿,打造“观、管、防”一体化的闭环系统,形成智能化管理模式,实现“一网统管”。
代表们也提到“安全标准”问题。目前进驻小区的充电桩企业良莠不一,实施标准没有统一。“至少要能做到电流异常及满电自动断电功能,布线合理、线径及线质量要符合要求。”市人大代表洪程栋建议,充电设施的建设不能低于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控制器技术规范。
但即使楼下新安装了充电端口,仍有居民会飞线充电。一个原因是价格。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充电设施分为按时长收费和按功率收费等模式,一般价格为1元3至4小时,对充电需求大的快递、外卖小哥来说,这个价格就嫌贵了。为此,代表建议通过市场调节优化电价,同时推动公共换电柜建设。另一个原因是便捷。有的小区虽安装了充电设施点位,却有居民嫌不方便。目前,对于安装正式点位的小区,有关部门已展开执法。一些代表建议,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探索和鼓励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对违法停放、充电行为进行感知、识别和取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安全风险隐患。摘编自解放日报